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千腦智能新理論 心得 – 從腦神經科學到人工智慧的思想革命

為何想分享這本書

【千腦智能新理論】這書名乍看之下讓人直觀地認為是在說明大腦運作的方式,但,只對了一半。書中從大腦出發一路談到現在很熱門的AI技術,甚至到非常宏觀的人類發展。內容涵蓋了腦神經科學、人工智慧、機器智能以及基因與知識。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趟從大腦出發到人類存亡的科幻旅程。

書中有許多內容是奠基於作者傑夫・霍金斯利用和他的團隊或是其他腦神經科學專家做的研究,而提出來的假設。雖然有許多部分內容是作者自身建構的理論,有待更多研究來證實,但在作者的文筆下,深入淺出地探討許多專業知識,不自覺就一起進入一場精彩的思考漩渦,是非常值得閱讀的一本書籍。

不論是說明大腦新皮質的過程,能讓自己對於大腦運作有許多認識;或是書中提出認為目前的人工智慧,其實還談不上智慧,例如目前很紅的大型語言模型,我們能夠感覺像是在跟它對話,到底是因為它掌握了真實的知識,抑或只是能夠統計出無數字詞的出現機率? 又或是反駁目前常見的AI威脅論點;還是到最後談到人類的存亡讓自己以為在看科幻小說,都可以獲得反思自身的想法。

看完這本書後雙城記的台詞浮現腦中,並加上一點自己的想法:
「這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而這取決於你怎麼看。」

望遠, 風景, 視野

Image by Kathrynne from Pixabay

書裡說了什麼?

書裡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章首先詳細地說明了作者和他的團隊,研究的大腦運作模式,重點必須從新皮質開始認識;第二章則說明了現今的機器智能,包含目前的AI還稱不上真正有智慧、基於理論而想像的機器智能和人工智慧真正的風險;最後則是關於人內智能的探討,這大多比較像是基於作者所做的研究,而對人類和機器的未來所做的推測。由於內容非常豐富與宏觀,要詳細說明有點困難,因此我會在後續列出幾個認為對於自身思考能帶來幫助的內容或觀念,也比較符合透過這個部落格希望達到的目標,也就是實踐。

千腦智能:這個理論主要指的是每個人都擁有約15萬個皮質柱,而單一個皮質柱可以習得數百個複雜的東西,但像是對於手機的觸覺、視覺、操作概念可能分別儲存於不同的皮質柱當中,並依靠神經元上的突觸串聯。也因此當我們使用手機的時候,如果用fMRI看我們的大腦,可能不會只是鄰近周遭幾個皮質柱亮起來,而是有一片不規則的區域的皮質亮起來。而每一個皮質柱裡面都可能會有幾百個對於世界的參考框架。

參考框架:在每個皮質柱建立世界模型,透過在皮質柱內的神經元和細胞接收訊息並做預測,可以視為新皮質組織任何類型知識的方式。我認為這就像是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所提到的心智模型,透過多種不同的模型或框架來靈活應對生活中碰到的狀況,而不會陷入手上拿著槌子而把所有問題視為釘子的窘境。

思考是一種運動:「如果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儲存在參考框架中,那為了記起儲存的知識,我們必須觸動適當參考框架中的適當位置。」而運動指的不單只是實體上的移動,還有包含參考框架位置的運動。這有點抽象,但可以想像一個參考框架,可能同時儲存於好幾個皮質的位置中,而當我們思考的時候,激發不同靈感或想法就是原本的參考框架串連的位置有所改變了,指的就是這種位置的運動。

思考

Image by tookapic from Pixabay

錯誤的信念:一種像是幻肢的狀況,雖然身體少了某個肢體,但皮質柱對於該肢體的模型還在而讓人認為實際還在。也有一種像是只堅持自己的經驗,所以相信地平論或是不相信氣候正在快速變遷。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有錯誤信念是正常的,而有的錯誤信念會導致嚴重問題,能檢視是不是有錯誤信念模型的方法就是,找出證據,如果是支持的可能是好的,而如果證據是反對的則表示模型需要修改,這就是科學的精神。這是能夠幫助我們接近真相的唯一方法。

對兩種常見AI威脅的反駁
1. 智能爆發:創造出各方面能力都遠優於人類的機器人之後,機器人就能自動生產更聰明的機器人,最後決定滅絕人類。作者認為,要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都需要與世界實質互動,例如想要了解其他恆星系,除了思考推算之外,也需要一個夠強大的望遠鏡來協助觀察,而觀察是必定需要時間的,並且智能要進步也需要學習的過程,學習也需要時間,因此,智能爆發以至機器掌握的智識遠遠超過人類是不可能的。
2. 目標錯位:這是指智慧型機器追求的目標與人類的福祉背道而馳,而人類無法阻止,例如,機器人的目標是生產迴紋針,為了生產迴紋針而耗盡地球資源導致人類滅絕。而目標錯位威脅要出現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機器接受我們第一個要求,但忽視隨後的要求;其二是機器能夠徵用足夠的資源,讓人類所有阻止它的努力都白費。一個簡單反對的例子是,我們不會設計一台自動駕駛的車子,在我們告訴他要去的地點之後,就不再理會任何其他要求,像是停車、新增目的地等。即使真的有這種汽車,人類在設計時也一定會加入這種情況發生的阻止措施。而無限徵用資源更不可能的原因是在,人類會避免讓少數人控制世界所有資源,對機器也當然會有相同的防範。

收穫與實踐

最後我想從前面列出的書本內容來分享我的收穫和能夠做的實踐。

首先,按照千腦智能與參考框架代表說,我們遇到任何事情的反應,基本上都取決於皮質柱為這些情況所建立的參考框架而觸發的,我認為這很能夠從生理和科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每個人就算看到相同的事情、面對相同的情況或是同一個人,都可能會有很不同的反應。這樣的認識能幫助我們建立起「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的參考框架,讓我們更能夠去設想,不一樣的可能性,而不是單純的陷入反對或是抗拒。

思考是一種運動和錯誤信念,把這兩者擺放在一起的原因其實很間單,它們讓我馬上想到平常有做實踐的「反思」。而為什麼是「反思」呢?因為我有每日寫子彈筆記的習慣,總是會趁寫的過程反思自己一天的行為,是否符合目標,是否有應該調整的行為,或是有沒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透過這個行為,我就是在找出是否當天的言行可能有出現錯誤信念,盡可能地讓原本的參考框架位置改變。如今透過「千腦智能新理論」的內容,讓我對於反思這件事情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可以說更新了反思的參考框架。

最後是對AI威脅的反駁,過去聽到AI會毀滅人類這類的說法,我總是半信半疑,作者用嚴謹的方式說明當中不可能的地方,才突然想通,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人類為什麼要做毀滅自己的事情呢?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薩諾斯。況且,即使是核彈也不會是一個人就有權限發射的,人類總是會把傷害力大的事物加上限制。說到底,對AI的恐懼我認為或許其實是對人性的恐懼,擔心會有人濫用AI技術,擔心會有瘋狂科學家不顧他人死活,而我想這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我也誠摯推薦閱讀【人慈】這本書,讓你能夠改變看待事情的參考框架,用樂觀的態度來看待人性和事物。

對腦神經科學或是人工智慧發展有興趣的朋友,還是推薦直接閱讀【千腦智能新理論】這本書,當中許多精彩的內容可能是更新,也可能是顛覆你對大腦和人工智慧的認識。期許我們都能不斷優化自己的參考框架。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