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實際應用, 閱讀心得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心得與實踐 – 該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精力和專注力

差點被擱置的好書

書名【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乍看之下以為會提供年度規劃和執行的方法,來讓自己每一年都能有高度的生產力。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實際上,這本書是作者花了一年的時間做了各種與生產力有關的實驗和研究後所集結的心得與實踐方法。

作者Chris Bailey在執行計畫的過程,會將實驗成果發表於自己的部落格,吸引了超過25萬人熱烈討論,也因而被TED譽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Chris Bailey 2016年的TED 演講)

雖然是一本這麼厲害的書,但我必須承認差點就棄坑了,繼續看下去的關鍵轉折是作者提到【The Procrastinator’s Handbook】一書作者麗塔·艾米特(Rita Emmett)所說的話:

「害怕做某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比真正做那件事本身還多。」

我剛開始一直在猶豫要不要看下去,心裡有個必須看下去才不會浪費的看法,同時擔心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閱讀選擇,導致前面幾個章節其實吸收得不是很好。而讀到麗塔·艾米特的這句話時,就像是被作者看穿一樣,才驚覺,一直搖擺不定的這段時間,才是真正的浪費。

調整心態之後,閱讀速度提升了、筆記增加了、共鳴變多了,並且獲得許多提高生產力的珍貴見解和做法,因此接下來將會分享幾個我的收穫與實際做出調整的部分。

productivity

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高度共鳴的自我檢討

第一、改變是連續不斷的小習慣累積而成

許多作者提到的方法,我自己也有嘗試過,卻都失敗了,就如同作者在其中一個實驗,要求自己在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卻失敗後提到的:

我其實應該逐步改進,並同時將睡覺前和起床後的眾多舊習漸進調整好;然而我卻沒有那麼做,我只是用盡所有的意志力,努力在生活裡瞬間做出巨大的改變。結果,我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

失敗的原因,就在於過度依賴意志力,並且認為改變會就此發生。這就是【原子習慣】的重點,你必須找出合適的微小改變。雖然我也運用過【原子習慣】的技巧,來幫助建立或改善一些生活習慣,但在相對重要的調整上,還是時常依賴意志力,只是急著讓自己達成期望的狀態,造成在剛開始的幾天充滿改變的感覺。卻無法持續下去;或是因為過度使用意志力而影響其他層面的表現。

因此作者揭露的這段失敗經驗,為我帶來很多提醒和共鳴,先真誠面對失敗後去作出調整。作者發現不單單只是起床的問題,而是從睡前的習慣就必須調整,像是關閉3C產品,過一定時間不喝咖啡等。深入探討問題後,找出適合的小改變,才能讓自己減少意志力消耗,並持續維持下去。

第二、多花時間並不等於提高生產力

作者做了另一個為期四周的實驗,先安排第一周工作時數90小時,第二周20小時,第三和第四周也分別是90小時和20小時。最後發現,工作90小時的生產力只比20小時多一點點而已。

原因是精力和專注力也是生產力的重點,但我們多數人都直覺認為時間長等同於生產力,當實際投入時間不多時,就容易陷入罪惡感。而我自己不論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中也常陷入這樣的謬誤當中,最明顯的就是精神狀態不佳的時候卻一直強迫自己得做點什麼,閱讀、寫文章、找資料等,通常成效都很差,卻又不敢放下手邊的事情。而無法放下的原因我認為有部分是來自,我們習慣做「時間管理」,因此這段時間已經安排的事情,就必須做完,否則愧對這段時間。

發現這件事情之後,當作者有重要的事情要準備時,不會再安排一整個下午來做,而是規劃兩、三個小時執行,並且安排在「生理黃金時段」,也就是精力最好的時刻來做執行。簡單說就是找到自己通常精神會最好的時段,來處理最重要的事情。

作者也在書中提到:「當你持續長時間工作,或是花太多時間忙東忙西,通常這並不表示你有太多工作要做,而只是意味著你並未明智善用精力和專注力。」

第三、管理好精力才能管理好時間

這部分與前一段有關連性。看完這本書後,我想最大的收穫就是在「時間無法管理,自己的精力才可以」這個概念。

這與過去的做事邏輯有些牴觸,畢竟大多數人包含我,在任務安排上通常都是根據行事曆切割出來的每個區塊,再根據新任務所預計的時間去選擇要放哪個時間區段。但這就容易出現,「想把時間填滿」的本能,或是「覺得還有時間就慢慢來」的情況。

作者提到,「當我們為某件事安排時間時,實際上我們所做的是,決定哪段時間可以將專注力和精力投注到這件事情上…….因此,你的時間、專注力和精力密不可分。」

試想一下,即便我安排了10個小時做某件事情,但如果我精神狀態不佳的話,或許實際上只等於1小時的產出,而如果是創意類型的工作,可能更慘。也就是說,如果我的精力不佳,那麼安排再多時間其實都沒有意義。

因此規劃眼前的任務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的前提是,自己有多少精力來達成,這也是作者所說的:

唯有在你釐清自己想要完成什麼工作、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精力和專注力之後,再來談如何管理時間,如此才不會本末倒置。

time management

Image by ha11ok from Pixabay

閱讀後我立刻做的調整

  • 回顧過去的子彈筆記反思自己的「生理黃金時間」。
    因為我在我的子彈筆記中會在安排執行的任務後方加上執行時段,因此發現我的「生理黃金時段」通常落在早上9:00~12:00與下午3:00~5:00,但這紀錄可能會有前後大約0.5~1小時的誤差。
  • 子彈筆記的調整,包含新增等待清單、瑣事清單、任務安排方式與三重點原則的應用。
    1. 等待清單:把還在等待的事項整理在一張表格中,像是:預期會收到通知的時間、商品到貨時間、預購開始時間等等。
    2. 瑣事清單:將瑣事寫下來,並安排一周當中的某個時段統一處理。
    3. 任務安排方式:將以時段區分任務的做法,調整為用精神狀態來安排,「生理黃金時段」放入與目標相關的事務,「一般時段」則放入其他較不重要的,並且增加「已預訂時段」來提醒相關的行程。
    4. 三重點原則:從子彈筆記的月誌開始,寫下最重要的三件目標,並且拆解到每周和每天,都以最多三件事情為主。但不見得是每天都只能做這三件與目標相關的事情,而是最多做三件事情。

    我認為以上這幾點,幫助我解決了過去一直覺得,每月目標容易會偏離的問題,更聚焦在重要的任務上。兩種清單可以幫助解放大腦的記憶空間,不會一直掛心是不是有什麼事情忘記,而打斷執行重要任務的思緒。以及當有臨時事項要處理時,可以判斷是否放入瑣事清單或者在一般時段執行就好,只要查看生理黃金時段安排的任務,就能知道目標進度。
  • 控制喝咖啡的時段,並減少含糖飲料。
    在7/14讀完這本書之後,把每天喝咖啡的時間控制在中午12點前,避免咖啡因的代謝時間影響睡眠(通常需要8~14小時代謝)。
    也因為過去當我感到疲累或有壓力時,就會想攝取糖分。回想起來,雖然攝取糖分後的1~2小時之間能帶來提神的感受,實際上在這之後精神狀態也會下降得非常快。所以我同時開始大量喝白開水,以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點心甜食在完全適應不喝飲料的狀態後,會再逐步加入戒除計畫,畢竟要一次戒除全部,對我來說還是很吃力的。
    而好處來的很快也很明顯,精神狀態不會大起大落,通常能維持較過去更長的穩定狀態,對於寫文章或是學習新事物的專注力很有幫助。而另一個相較不明顯的好處就是,咖啡和飲料的開銷減少了許多,一個月估計能省下1500~2000元左右的開銷。
    (這個影片也提到過多的咖啡因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 管理專注力和精力,其次才是時間。
    閱讀後將近兩周的時間,我在生活習慣上做一些調整,讓精神狀態更加穩定,而更能妥善安排對應的任務,讓專注力高的時候處理重要任務,而較少落入「把一件任務執行到規定時間為止」的思維陷阱裡。畢竟我們就算什麼都不做,時間也照常流逝,那麼利用培養出來的高專注力盡早完成任務,而有時間去做其他事情,或是把任務做得更好,所帶來的生產力就是完全不同的。
happiness

Image by Jill Wellington from Pixabay

放縱自己真的可以嗎?

我想最後的這個標題,可能是許多自律且對任務有高度責任感的人會產生的疑問。

書中提到,據【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The Happiness Advantage)作者暨專門研究幸福的心理學家尚恩·艾科爾的研究裡指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追求幸福、善待自己,對你的生產力有著巨大的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提高生產力,一定要善待自己。書中作者提出九個方法,我先列舉出其中幾個對我有帶來幫助的做法。

  1. 更常暫停生產力的行為:休息太少的話,絕對會重挫你的生產力。多倫多大學針對休息與生產力關聯的研究共同主持人約翰·楚格寇(John Trougakos)表示:「所有控制我們行為、表現和專注的能力,都來自大腦裡的生理能量庫。一旦能量庫枯竭,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再那麼有效率。」
  2. 回想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尚恩·艾科爾的研究裡也發現了回想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以及記錄一則正面的經驗,能讓大腦更快樂。因為「當你有一是掃描查找大腦裡的正向事情,你的大腦會愈來愈習慣這麼做,而且大腦也會逐漸養成無異是掃描查找世間美好事物的習慣。」
  3. 尋求自己的意見:想像今天是別人遇到跟自己相同的困難時,你會給出什麼建議?
  4. 相信自己會成長:心態致勝作者卡羅‧杜維克指出,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只要透過努力和堅持就能完成挑戰。因此相信自己會成長,就能讓自己不斷挑戰,而變得更富生產力。
  5. 看動物寶寶的可愛圖片:研究發現,可愛動物寶寶對設測者專注力的掌控能力有正面的影響。

我認為休息並不是放縱。作者也認為,生產力和幸福的關聯性彼此密不可分。只是弔詭的是,追求生產力其實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自己並不十分滿意現狀。對作者來說也是深感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會認為幸福就是欣然接受所有的變化,但另一方面,卻始終不安於現狀,想要更好,想要完成更多。因而一次次思索生產力是否值得付出努力追求。

因此作者漸漸明白的道理,來回答最後這個段落的問題:

不滿足現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在追求更多成就的過程中,不斷用各種方式持續滋養自己的幸福。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