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前,想先提到動畫大師宮崎駿於2023/10/6在台灣上映的電影–蒼鷺與少年。前些日子看完心中是充滿感動,對電影傳達的意義產生了屬於我自己的解釋。
我們都能輕易知道,尤其是宮崎駿大師的電影,在原本的故事背後通常還有一層意義,這當然得拜大師高超的技巧所賜,讓我們容易帶入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能知道要去想像和思考,故事之外的含義。
但現實中,並沒有人會給暗示,告訴你事情背後還有意義和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的脈絡,許多小小的跡象,都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訊號。
《覺察力》就是在探討如何去更警覺生活中的各種小訊號,來幫助我們避開嚴重問題。
關於這本書
《覺察力》的作者是麥斯‧貝澤曼(Max H. Bazerman)。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中心主任。曾擔任教職、提供企業顧問服務,也為30個國家的政府提供諮詢。
書中用了大量知名案例以及作者在協助經理人的課程中所使用的問題,來解釋沒有覺察到這些細微訊號所帶來的嚴重性。
像是:次級房貸、馬多夫騙局、911事件、福爾摩斯注意其他人都沒注意到的「沒叫的狗」等。
雖然這本書可能因為提到很多作者給專業經理人上課的題材,加上作者本身背景與在書中有不少篇章著重在告訴領導人,如何做好覺察,避免黑天鵝事件,而被歸類在商管、職場相關類別,但我認為有些技巧在生活中也能夠應用。不只適合企業管理者,一般讀者也都能夠有所收穫。
接下來將會分享書中兩個我認為對我在生活中應用來說最關鍵的技巧。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如何增加覺察力,幫助自己注意到關鍵或警訊
作者提到在《快思慢想》書中,康納曼觸及了警訊覺察的主題,來解釋我們可能只是根據有限資訊而直接跳到結論的情況。這種以為「眼前所見即是全部」(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的錯誤假設逕行決策的狀況,他稱之為「WYSIATI」。
這通常是因為我們容易仰賴大腦中的系統一,直覺、快速且較不費力,但如果要注意到警訊,則得多花一些精力讓系統二運作,去思考和警覺。
以下是書中提到,我認為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協助我們去增加警覺的方法。
一、注意狗為什麼沒叫
在福爾摩斯處理的銀駒案中,破案關鍵是來自於死者家中所養的狗,在事發當天並沒有嚎叫,而推論出嫌疑人其實是狗熟識的對象。
作者提出這個案例的重點在於提醒我們,要注意那些沒發生的事情。「我們認知受限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很少注意到那些沒發生的事情。有時沒發生的事情意義更豐富重要,這不只是小說情節而已,在我們周遭生活中也的確可能出現。」
二、情況好的不像是真的
作者用馬多夫塑造的騙局來舉例,其實馬多夫的投資報酬率已經高到不像是真的,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卻沒有注意到。
也像是次級房貸要崩盤之前,不論所得,人人都能輕易地買得起房子,房市和民眾都感到非常滿意和有所收穫,聽起來就像是烏托邦的情節。
當作者詢問那些在股市投資的人,為什麼會買入某支股票,對方通常會給出一些回答,像是公司營運狀況良好,行情一直看漲。因此作者提出他的觀點:雖然該股票或許看起來很好,但你能買到,是因為有人賣出,你是否知道賣出的人的考量點呢?
馬多夫騙局和次級房貸,都是帶著夢想與希望而持續不斷膨脹的泡泡,要避免破滅帶來的影響,就是要讓自己大腦的系統二好好運作,感覺好的不可思議的時候,腦袋的警鈴就要響起。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這兩個技巧在生活中如何幫助我
本身從事人資工作,面試、離職、員工疑問回覆,都時常讓我用到這兩個技巧。雖然我沒辦法得知是不是因為如此而避開過大風險,但讓我在與人互動過程或是執行專案時,很少遇到衝突或只是為了反對的反對。
如同前面提到的兩個技巧,我時常思考他人那些沒說的話、感覺太美好的時候,保持一點懷疑的態度。
像是曾經來跟我詢問職涯方向的對象,積極詢問該如何強化技能才能快速達到期待的位階,但我思考了一下之後,反問:「為什麼希望快速達到這個位階?」對方的肢體像是洩了一點氣,緩緩地道出,「因為害怕落後。」
在人沒說出來的詞語當中,時常包含著:期待、情緒、動機、喜好、真實想法等,但溝通過程通常會省略或不知如何表達。
相較之下,在太美好的時候,做出一點懷疑是困難的,因為那需要對抗我們「已經相信」的事情。
像是曾經在招募過程,遇到單位主管已經完全認同面前的求職者的情況。對方侃侃而談,能說出業界很多實務狀況和怎麼處理,回答問題不帶一絲疑慮,充滿自信與機靈。要不是有公司的簽核流程,否則主管應該會當場告知錄取。
面試後,與該主管討論是否錄用的過程,我點出對方過度自信的問題,而且沒有該職位的人會有的,用許多技術性語詞描述工作任務的特性。雖然當下無法說服該主管,但讓他願意透過另一位主管的人脈,去打聽該求職者在前公司的表現,而結果是該求職者的過往表現相當令當時的主管頭痛。因此幫公司避開了用人不當的問題。
你只需要這兩個提問
前面提到的技巧,其實很違反我們通常情況下的直覺,要時時去關注這些情況,也相當不容易。因此在本文的最後想跟大家分享,其實只需要下面兩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就能朝作者期許幫大眾提升覺察力邁進,幫自己避開大多數風險。
問句一:為什麼?
可以用在反思他人的意圖、真實想法,而減少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
問句二:真的嗎?
在事情太美好的時候,反問自己這有可能嗎?真的會這麼好嗎?能讓自己有更多警覺,去注意風險。
相信這能讓大家可以很簡單地開始在生活中反覆使用這兩個問題,並且成為警覺的人!
1 則自動引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