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人才》心得 – 有些人的才華只是你看不見,不代表他一無是處

我相信,在路上做隨機訪談,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人才很重要。但當我們進一步探討「誰是人才?」或是「人才具備什麼特質?」的時候,就會獲得非常多樣的答案,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斷方式。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人才》有兩位作者,一位是泰勒.科文Tyler Cowen-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全球百大思想家,《經濟學人》讚譽他為近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者。

另一位是丹尼爾‧葛羅斯Daniel Gross-矽谷創業者暨創投天使投資人。曾被《富比士》(Forbes)列為科技類傑出青年榜「30 Under 30」。

不論是企業主、人資單位,都建議閱讀這本書,因為兩位作者提出許多值得省思的觀點和研究,能夠讓我們好好檢視自己看待人才的方式。

人才, 識才,選才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誰是人才?

作者談到智力、人格特質與人才之間的關聯性,這兩個特質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大多數企業認為非常重要的條件,尤其智力實務上可能會與學歷、大公司經歷劃上等號。

事實上,智力與人格特質有其重要性沒錯,但都必須視情況而定

作者舉例,像是當你想成為一流的古典音樂作曲家時,你需要良好的工作習慣、音樂天賦、彈奏樂器的能力、編寫樂曲的技巧、毅力,以及背景是來自中歐或附近的音樂重鎮。只要這些條件都具備了,就有可能成為名留青史的偉大音樂家。

不只是具備能力、好的特質,還有良好的環境,才有機會走向巨大的成功。作者沒有忽略環境的這點上,也讓我想起大家都很熟悉的賈伯斯的經歷。

賈伯斯具備才華、學習能力,也因為從小就住在矽谷,時常接觸工程師環境,並且很早就認識了另一位史帝夫,史帝夫・沃茲尼克,一位工程師奇才,同時也是蘋果創辦人之一,從而開啟了蘋果的歷史和成就。

因此可以反思的是,在整個招募流程,除了要多加認識求職者之外,更要思考公司的環境是否是適合對方的,而不單純只是從對方的學歷、成績和是否在知名企業工作做判斷。

那麼應該如何辨識出真正的人才,作者也在書中提到一些做法。

如何找到人才?

書中提出了一些面試可以參考的提問方式,其中我認為最有趣的一個是,根據論文《一個人的性格會在週末時顯露》,提到的:「只要搜集使用者週末期間的行為數據,不僅同樣能夠有效推斷使用者的人格類型,而且短短幾天就能完成數據搜集與分析工作。」而提出來的。

因此作者認為詢問對方「閒暇時的愛好。」是一個有用的提問。這不僅是因為研究,更是因為一個合格的人選,會為面試做準備,詢問公司相關或是常見的問題,通常只能得到「標準且常見」的回答。

作者的問法會是:「假日或閒暇時,你的瀏覽器通常會開啟哪些分頁?」因為這個看似簡單的提問,其實已經觸及對方的思考方式、興趣喜好,以及閒暇之餘的時間安排。也就是說,透過閒聊的方式,探索一個人隱而不顯的內在偏好。

我也認同,讓人在放鬆的狀態下,詢問不全然與工作有關的問題,有助於更加認識對方不同的想法。何況我們都知道從來都不是只要有工作能力,就能做好工作。

而作者提醒,尋找人才過程務必好好思考「組織真正的需求」,不要跟金字塔頂端的企業一樣要求人選必須具備某些特質,即使那些特質非常好或理論上很重要。否則組織可能會招募到,在另一方面有嚴重缺陷的人。

人才, talent

Image by Тарас Нестеренко from Pixabay

不只發掘人才,也要創造人才

最重要的是,企業不該只停在發現人才。

因此書中提到班納吉和他的妻子兼諾貝爾經濟獎共同得主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等人在二〇一五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為高度貧困人口提供救助金並同時結合輔導所能產生的效果,遠高於只提供救助金。在針對六個國家(衣索比亞、迦納、宏都拉斯、印度、巴基斯坦和秘魯)的一系列實驗研究中,救助金結合輔導能產生超過100%的淨回報,有時候甚至高達433%,顯然是相當成功的救濟計畫。相反的,僅提供相同救助金但沒有結合輔導時,就只能產生幅度有限的正面影響。

我想這就像是企業不只是發現人才後安排到職而已,也要協助對方適應工作環境,儘早發揮最大潛力,這才會讓對方產生自信,進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穫。

我非常喜歡的作者麥可・路易士,寫的《魔球》這本書就提到關於球隊經理比利.比恩,如何運用數據發掘出不是明星球員的一群人,並協助球隊拿下佳績的故事。

魔球》裡的比利.比恩找到這群有某些缺點,但也有許多優點的球員之後,也用各種方法讓他們在球隊裡互相合作,去發揮各自所擅長的,才能創造出亮眼的成績,以及讓人注意到他旗下的球員其實都是人才。

結語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每個人在努力展現自身才能的同時,也在努力發掘他人才能。」因為你肯定會在意未來的主管或同事能力好不好、彼此能不能相處,誰都希望能和優秀的人一起共事,讓自己獲得更多成長。

書中對於人才判斷的概念,我認為呼應到自己將部落格取名「半臉長大中」的用意,這在提醒自己,每個人在當下所展現的樣貌都只是其中一面,不代表全部,並且在沒看見的那一面或許不斷在成長。

透過閱讀這本書,讓我更加相信,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那一面,如果認為他人一無是處,那會是自己在觀察、理解他人才華的能力需要加強,也或許是對方的才華,就是自己不甚熟悉的領域。

願我們都能更加善待與包容各式各樣的人才,並給予協助和支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