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研究生雙週記

論文進展與紀錄 (12) – 控制專注力

每次訓練模型大約要花費4個多小時,通常是我的休息時間,而某次模型訓練時是在學校的實驗室裡,似乎是被環境影響,覺得休息時間也可以看點書,因此閱讀了《1分鐘終結慣性拖延,短時間完全專注:掌控專注力,人生不再拖拖拉拉》。雖然影響了一些撰寫論文的時間,但我想這是一個很有幫助的決定,幫助我提高後續撰寫論文甚至是在工作上的專注力

論文整體進展

模型實驗過程最大感想:「別高興的太早」

這段時間的心情總是上上下下,因為每當我以為實驗可以走向最後階段的時候,就會發現新的問題,可能因為時間越來越緊繃,而急著想要趕快完成。

上一期時,主要在處理Loss function的問題,而到了這一期,問題變成loss沒有收斂與準確率沒有上升的奇怪狀態。雖然老師在課堂上提過batch_size在設備效能允許的情況下,通常越大越好,但透過這篇文章的介紹,獲得針對batch_size進行調整的靈感,不見得batch_size越大越好,還是需要針對資料集的特性做處理。

與老師meeting的過程中被指出所使用的loss function和答案的輸出有問題,本以為需要手刻Loss function,所幸找到官方的範例,使用的BCEwithLogits損失函數可以針對multi-label calssification任務做損失的計算,這就與我原本使用的方法一樣。

而找到官方文件後,也運用他們的寫法調整了我自己的模型,讓程式碼看起來更清爽,也對從預訓練模型後面銜接的Dropout Layer做實驗,發現0.2是一個對現有模型表現能帶來最佳表現的比例。因此目前論文的進展是來到準備進入下步實驗的階段,與此同時持續撰寫論文內容。

論文進展

Image by Moshe Harosh from Pixabay

收穫與感想

馬上可以應用的專注力的技巧

開頭提到的《1分鐘終結慣性拖延,短時間完全專注:掌控專注力,人生不再拖拖拉拉》這本書,我認為可以當作是一本操作說明的手冊,每個章節都是可以直接操作的技巧,而以下是幾個我實際操作後,很快就感受到成效的技巧。

關掉手機APP的提醒

這嚴格來說,不確定算不算是技巧,但我將它放在第一個介紹,因為只要一次動作,不需要不斷練習,就為能專注力能帶來非常好的幫助。我想這或許可以用蔡格尼效應來解釋。蔡格尼效應指的是,人天生就對完成事情有種驅動力,也因此對於未完成的任務會有深刻的印象,這些提醒就像是未完成的事項,讓人容易去聯想,而造成分心。

實際上,在關閉大部分的提醒之後,我覺得自己甚至在平常生活連查看手機的慾望都降低了,自己能「決定」要不要使用手機,而不是習慣性地打開手機。當然,在寫論文的過程,沒有想起要使用手機這件事情,就減少了許多次的分心。

開始任務前要下定決心

雖然乍聽之下有點奇怪,如果要寫論文就坐到書桌前並打開電腦,為什麼要「下定決心」?實際運用的過程,我認為這個技巧有幫助自己「聚焦任務」的效果。

通常我會在內心對自己這樣說:「半臉,現在要開始著手解決模型的問題,這段時間必須好好專注。」讓自己能夠意識到要開始執行任務,就像跑步競賽,在正式鳴槍前,發令員會先喊出預備口號,讓運動員專注起跑的信號。同時,這也會變成一種像是承諾的狀態,督促自己要好好去做。

專注力

Image by Sabrina Eickhoff from Pixabay

不要立刻查東西

在寫論文的過程尤其容易遇到「不斷查東西」的情況,因為從一篇論文看到不熟悉的名詞就會想馬上搞懂而去查詢,通常會不斷遇到需要查詢的知識。作者建議可以在手邊準備好便條紙與筆,一遇到需要查詢的東西,就先寫下來,等任務告一個段落再去查詢。因為寫下來後就能讓大腦先放過這件事情,而繼續專注在原本的任務上。

這對寫論文帶來的好處是,我不會因為不斷查詢知識或概念,而導致忘記原本的問題,最後連查詢的知識也都沒有記得。

雖然這段時間起伏不斷,但最終有好消息,真的令人振奮,同時也趁機回溫了閱讀的美好,並把技巧用回目前的論文上,帶來不少幫助,期待完成論文,並且繼續閱讀的日子。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