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研究生雙週記

論文進展與紀錄 (13) – 閱讀對寫論文的幫助

越來越接近口試申報的時間,這段時間讓我想起這張梗圖,雖然論文每個階段的進度大多都有達成,卻還是一直在擔心一不小心就會落後,心裡常常不踏實。

上軌道

圖片來源:網路

論文整體進展

  1. 解決了準確率的計算問題,自己寫準確率計算的指令,而不是使用sklearn的accuracy_score指令,才算出合理的準確率,同時真正釐清accuracy_score的計算方式。
  2. 發現實驗的最終結果因為變數的設定問題,先前做的成果都是錯的,需要重新跑一遍。面對這令人感到氣餒的事情,透過這一篇收穫所提的技巧幫助自己緩解焦慮。
  3. 撰寫論文內容,在文獻探討的部分要花不少時間找尋相關佐證資料。但時常搜尋文獻沒多久就分心,運用前一篇提到的專注技巧來幫助自己減少分心,控制專注力。

論文進度,口試時程

Image by Andreas Lischka from Pixabay

收穫與感想

發覺不同領域的共同之處,令人興奮

這段期間一個很大的收穫來自,從閱讀的神經心理學書中看見所學的人工智慧相關的內容。內容已經發佈在我的Linkedin上。

這個發現是,Google知名的NLP模型–BERT的其中一種訓練方式,是把一段話的其中一部分遮起來,讓模型去預測最可能的字眼,就像是人類大腦在看到一段文字時,常常不是仔細讀完每個文字,而是快速掃過標題,即使沒有看完完整的句子,也能透過過去的經驗精準猜到一個句子接下來的字眼,甚至是內容。

參與Linkedin經營的分享會,與Blog經營有相似之處

因為工作關係,時常會運用Linkedin這個面向專業的社交平台,其中有一位名為蘇資茜的機器學習工程師,時常分享她如何經營Linkedin的技巧,而這篇說明Linkedin上該寫什麼內容的貼文帶給了我一些反思。

其重點就是貼文內容不應該只寫自己的心得,最好是加上一些與他人的共同話題來引起興趣。這與經營Blog有相似之處。如同蘇資茜所提到的,Linkedin與IG, FB很大的不同是,一般的社群平台,會給予你的貼文回應的通常是對你有一定認識的人,然而Linkedin則是用於打破人脈限制的工具,因此很大程度會是對你不太熟悉的人

這對經營Blog的我來說,猶如當頭棒喝。這段時間因為考量必須撰寫論文,閱讀量會減少,因此將原本的讀書心得暫時改為論文進度和相關收穫的紀錄,直到完成論文。然而論文進度,的確是無法引起太多共鳴的話題,畢竟這屬於我個人的事情,也無法帶給他人幫助。那麼如何讓Blog對於一般人能更有價值,將會是完成論文後必須好好思考的議題。

閱讀,休閒,放鬆,專注

Image by Michaela, at home in Germany •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a like from Pixabay

閱讀對寫論文帶來的幫助

相信大家都認同寫論文是一個相當耗費精力和時間的事情,尤其是選擇唸在職專班的人,平日至少有1/3的時間被工作佔用,下班後想要好好專注在論文上,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剛開始寫論文的時候我也認為應該要暫時捨去閱讀的時間,讓自己有更多時間運用在論文上。但是直到最近才發現,其實不是這樣,花時間閱讀反而對寫論文更有幫助

在論文寫到頭腦卡住的時候,透過閱讀可以幫助我放鬆,並且忘記論文進度的緊張,而調整狀態。對我來說閱讀是做喜歡的事情,反而是一種休息。在多數情況下,閱讀還能夠讓自己在不同層面有所收穫,像是前面提到的發覺不同領域的相似之處,或是在Linkedin上閱讀他人分享的經驗,來帶給自己反思,讓論文以外的事情能夠有所進步。每當有所收穫或感想,就會讓自己感到開心。

此外,這段時間開始閱讀比較多日本作者的書籍。因為通常日本作者所寫的書,內容相對簡單易懂,會有不少可以馬上使用的小技巧,加上一點原理說明,不只易於吸收,也馬上就能開始。

像是最近提到的《1分鐘終結慣性拖延,短時間完全專注:掌控專注力,人生不再拖拖拉拉》這本書,其中一個提到減少分心源的方法就是關閉手機APP的提醒,照著做之後很快就能感覺到減少了許多查看手機的習慣,等同於減少了許多滑手機的機會,自然時間就比較多了。

因此閱讀給了我不同於論文的收穫、放鬆的狀態以及好心情,再回頭處理論文通常會帶來更好的效率。所以我想在許多時間管理的議題上,我們該注意的問題不是「時間有多少」,而是「這段時間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而我們都應該試著去找出,能讓自己回覆好狀態的事情。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