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推薦這本書?
如果你時常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你應該閱讀這本書。
如果你從沒有好好想過為什麼要做出人生的每一個決定,你應該閱讀這本書。
如果你總是為了未來的事情憂慮,你應該閱讀這本書。
如果你忙到連閱讀一本書的時間都不可得,生活焦頭爛額,那你應該閱讀這本書。
推薦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會讓人捫心自問,自己的人生到目前為止做了這些事,對自己真的有意義嗎?是不是自己真的想做?還是只是站在整個人生自動化的工廠輸送帶上,隨著年紀的進度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作者提到在他真的替自己的人生做出重要的選擇之前,是個「生產力」控,努力透過時間管力技巧,讓時間的效用達到最大化,努力去達成工作上的每個要求,甚至同時展開多個副業。這樣的情況似乎是在告訴自己:「只要讓自己忙翻天,就不需要去想一些可怕的問題,像是自己的人生到底在幹嘛?不用去管人生真正想做的事情,例如說『放棄』對於操控的渴望,跳進未知的領域。」
在如今的社會期待,以及許多生產力技巧的宣傳下,能夠有效運用時間,讓自己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是非常正向和值得欽佩的事情。但這個情況按本書作者的說法,是屬於他的「情緒議題」。
這個情況也正是《你就困住自己的那座山》所提到的自我破壞其中一種,忙個不停。因為忙個不停,我們就不需要深入去思考,自己是否真的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讓這些因為恐懼、擔心、不熟悉或是偏見主宰了自己的行動和決策。
《人生四千個禮拜》不只能讓忙個不停而疲憊的你,停下來好好反思,也會讓你更有勇氣和依據做出抉擇,從一條條的輸送帶跳下來,去做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本書摘要
書中挑戰了許多對時間的觀念,作者運用了許多哲學家的論述和看法,或許是因為這些看法更加接近對於時間思考的本質,而才能看出我們運用時間的矛盾。雖然這本書在博客來被歸類為人生規劃,但我想更加接近哲學書,因為會挑戰很多既有的思維。
閱讀的過程要注意,或許會讓部分的人感覺到有點嗆辣,字裡行間很直接透露對於某些常見觀念的批判,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批判是很有收穫的,雖然有少部分我可能不那麼認同,但明確帶來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像是一則常見的故事,一位老師在教室裡詢問學生該如何把全部的石頭與沙子放入玻璃瓶,答案是你必須按照順序,放入大石頭、小石頭,最後才是沙子。我不認同作者說這個故事是騙人的,但我認同作者說的,這個故事沒有提到的是,人生的最大問題不是在於放入石頭和沙子的順序,而是那些想做的重要的事情,也就是「大石頭太多了」,有些甚至靠近不了玻璃瓶(你的時間)。
同時人生有限的主軸貫穿整本書。由於人生有限,因此你必須做出選擇。由於人生有限,你必須甚至對不少喜歡的事情說不。由於人生有限,你必須「將就」某些選擇,未來才得以有所發展,也就是在某些更重要的議題前,先選擇可能不那麼愛,但對未來有影響的選擇。也由於人生有限,因此你應該接受再怎麼做好準備,未來就是不受自己控制,好好活在當下。
書中其他的重點:
1. 好好去選擇。選擇的重點不只是對你不想做的事情說不,因為時間的有限,許多時候連你很想做的事情也得說不,只去做對你的人生,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幾件事情。
2. 不要過度擔憂未來,因為在事情發生前,你永遠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也不要把每件事都當成對於未來的事情有沒有幫助的算計,並不是對未來沒有直接幫助的事情就沒有意義。
3.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容易分心和害怕無聊其實是因為心裡的機制,我們害怕去面對自己的有限性,不願意面對對自已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才會把自己重要的注意力用在不重要的事情,有時候是我們自己選擇分心的。
關鍵收穫與心得
休息就是休息,不要再與生產力掛鉤
我也曾閱讀一些生產力相關書籍,這些書中都會提到休息的重要性,也多半離不開那句老話「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似乎明示暗示著我們休息是為了要讓自己接下來能做更多的事,讓自己的生產力可以維持在好的狀態。最後,休息也變成了一種技術。
在作者的筆下,現在的人休息變得太有目的性,很難單純享受休息,不考慮未來的種種好處,我們似乎讓「不具工具價值的休息時間變得像是在浪費時間」。
的確,這讓我很有感的原因在於,我自己也一直處在「不做點什麼好像就浪費時間」的狀態中,把休息變成一種提升接下來生產力的手段,但自己到底追求什麼一時也說不上來,就變成那句話所說的「沒有方向的人,在哪裡都是迷路」。
透過這本書回想起《NIKSEN無所事事的哲學》一書提到的Niksen一詞。荷蘭文詞典《Van Dale》對「Niksen」簡單地定義為:什麼也不做。Niksen不同於冥想要求呼吸和專注當下,Niksen就是很單純的無所事事,放空,讓思緒隨意飄蕩。
我想我們多數現代人都需要Niksen一下,休息就是休息,與生產力無關。是因為當下的你需要所以休息,不是為了未來的自己要更有效率。
從踏實感出發,幫助自己接受人生的有限,活在當下
剛讀完這本書時,很糾結在如何「接受人生有限」這件事,畢竟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人生有限,我們才要努力去體驗,去做更多事情,讓自己的人生不要白活。但這其實隱含著,要把時間運用到效率最大化的思維,只是這次把自己推上輸送帶的人,是我自己。
如同作者所說:「任何有限的人生,即便是你能想像的最美好的人生,永遠在和可能性說再見。」
接受人生的有限換個層面來看,我想指的就是放下對於無法做到、無法去做的事情的執著,看清楚自己現在在哪裡,並決定接下來往哪個方向走。作者想傳達的我想就如同《踏實感的練習》中提到的原則:接納與臨在。不要只是一直去追趕想像中的那個未來的、美好的自己,而是好好接受與感受當下的自己。
透過接納與臨在我們才能認清現實,並根據現在的事實作出合適的決定,同時選擇臨在的事情,會決定我們當下的生活品質,因為我們選擇把注意力放在上面。透過接納與臨在,才能幫助我們人生每一步走的踏實,而不是一直活在美好未來想像的空洞中。
結語
《人生四千個禮拜》書中運用了中世紀農民的生活概況來說明,比對現代人的情況。當時的時間概念很「具體」,時間是根據周遭環境的變化來判斷的,不同季節的白天長度不同,所以工作時間也不同,與生活緊密相連。而現代的時間,從工業革命後,變成一種相對「抽象」的資源,你能從這個資源中提煉出多少成果,代表你有多成功。
實際上,自己工作一小時不論做十件事還是二十件事,一小時就是一小時,這一小時花在了工作上,表示和家人相處或者做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就少了一小時。即使如此,我們似乎還是容易認為,賺到多少錢,工作上的成就,就是有效運用時間的表現。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不斷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需要做出什麼取捨,在剩下短短不到四千個禮拜的時間裡,去過上真正屬於我的人生。
書中佳句
- 我們脫離了當下,我們的生活永遠在想著未來,擔心事情會不會順利發展。我們感受每一件事的方式是期待日後會出現的好處,因此終日惶恐不安。
- 由於你不得不做出困難的抉擇,重點就是學著以清醒的頭腦決定要專心做哪些事,哪些則不去管,而不是預設全都要做。此外,也不要騙自己只要夠努力,握有正確的時間管理技巧,就完全不必決定哪些事真的該做。此外,你也得抵擋住誘惑,不能「保持開放的選項」,因為那只不過是另一種試圖保有操空感的方式。
- 當你把注意力放在你不是特別重視的事情上,你付出的代價就是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