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成長經驗談

《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心得 – 結果,都是在開口之前就已經決定好的

為何推薦這本書?

用一句話說明閱讀本書的心得,對我來說會是:「你怎麼說話,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人。」這本書適合「想要知道如何溝通可以讓自己更好」的人,而非只是「想透過話術達到特定目的」的人。

在書裡有一段話:「每個人都隨時在思考。你本來就具備思考的能力。而關鍵在於,開口說話前,先停下來的勇氣。」這相當呼應書名的「思考」兩字,比起針對情況去反應的外在溝通技巧,這本書更接近在教你「如何強化溝通的內力」。這個內力指的就是在開口前,先好好思考。

書中提到的溝通原則,其實都包含著你如何將他人的想法一起考慮進去,或是他人會如何看待你。因此,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教你如何溝通,也同時是教你如何做人的書。一個深刻的例子是,書裡提到一個許多人可能都不陌生的情況:有些人拼命做簡報,企劃也過不了,而有些人只是簡單說明,就能推動事情的進展。作者認為:「其差別就在於,這個人是否被周遭的人認為是『聰明的』。那種信賴感,事關重大。」

如同本文副標題所寫的「結果,都是在開口之前就已經決定好的」。在你平常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你如何回應對話、如何提問、或是如何在對話過程中減輕對方的思考負擔,便決定了他人如何判定你是否聰明,是否想要一起共事,甚至影響了對你的信任感。這些可以從本書的溝通原則來學習與培養。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本書摘要

本書並不是給特定情況下應該怎麼說話的教科書,而是「教你如何在溝通前做好準備」的準備思維,這些思維是你應該放在心上時刻思考的事情,而不是死背,然後照本宣科地去照做的範本。

書本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分享了七個法則,圍繞著如何幫助自己帶來智慧與信任,分別是:

  1. 總之不要立刻反應
  2. 聰不聰明,是由他人來決定的
  3. 人會信任確實有在為自己著想的人
  4. 別和人爭鬥,要和問題搏鬥
  5. 無法傳達的原因不在於說話方式,而在於思慮不足
  6. 知識只在用於某人時,才會成為智慧
  7. 要成為滿足認可需求的一方

雖然這7個法則,可能顧名思義就能夠為自己帶來反思,但我認為閱讀作者精煉的文筆、提問以及故事敘述技巧,也能有不同層面的反思與收穫。

第二部分則是,深入說明五個思考法,分別是:

  1. 客觀
  2. 整理
  3. 傾聽
  4. 提問
  5. 言語化

這5個思考法,都能幫助第一部分的7個法則的深化,並且實際在生活與工作中應用。

Image by Ryan McGuire from Pixabay

關鍵收穫與心得

滿足對方的認可需求,當個值得尊敬的好傾聽者

我想不少人都有遇過在聊天過程,還沒講完就被對方插話,或是明明在向他詢問建議,卻開始賣弄知識的人,在閱讀這本書之後,我知道我自己也曾經出現過這些作者提到過的問題。

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作者認為是因為多數人都有「認可需求」,指的是想被周遭認可、希望被稱讚的需求。像是急著講話、發表自己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看起來很聰明」。而當我反思自己過去曾發生搶話的行為的時候,通常都是「我知道你要講什麼」的心態,而急著講出來,就是因為那樣感覺自己「很懂」、「很聰明」。

急著答話或搶話那一瞬間的確會給自己一種快感,但其實回想起來,這種行為後沒多久話題就會終止。事實上,展現這種行為除了自我滿足之外,只剩終止了對話,連現在回想過去自己這些行為的時刻,都還會覺得有些尷尬,我相信不會有人認為有這樣行為的人是「會說話」的。

我想,這就是之所以作者會將「要成為滿足認可需求的一方」列為其中一項法則的重要原因。因為滿足對方的「認可需求」的同時,通常會讓對方認為自己是親切的,也通常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魅力、值得尊敬。

這讓我想起一位從事資料分析工作的朋友,與他對話過程會讓人感到相當放鬆與自在,就是因為他總是耐心地聽自己把話說完,才會開口。或許這樣的行為是來自他的工作,時常要了解各單位的數據需求去協助找出洞見而養成的,但確實如同作者所說的,當下我的認可需求被滿足,所以會喜歡與他對話,並且也會尊敬他。

我認為要成為能夠滿足他人「認可需求」的人,第一步可以運用其中一個書中提到的思考術,也就是「傾聽」。如何傾聽,作者提到兩個很重要的態度,分別是:

  1. 別在他人說話的時候,只想著自己想說的
  2. 別輕易給建議,先整理好對方所說的話

把這樣的態度時時刻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中,相信我們都可以漸漸做到俗話說的:「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Image by Couleur from Pixabay

我們的思考會「言語化」,而「言語化」能成為一種力量

作者在最後一個思考術中提到了「言語化」。這指的是,不論文字、語言、書信等,將想法輸出的行為,同時提到以下這段話:

思考的品質很重要。因為思考的品質決定了言語化的品質,而言語化的品質則決定了輸出的品質。輸出的品質高,便能打動人心;若能打動人心,就可引發進一步的行動。換言之,所謂的好好思考,歸根究底就是在驅動人們輸出。

我認為思考的品質,不只是針對事物的看法,更是包含我們決定如何帶人處世的習慣和邏輯。因為其實作者在書中提到溝通前要進行的各種思考,其實都是自己如何將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包含進思維當中,最後才透過對話呈現出來。

如果我們都有將他人放在心上考慮,即使對方無法清楚地意識到,至少都能產生「這個人很好溝通」的想法,按照書裡的說法,這會進一步建立起信任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請他人協助執行任務,或支持自己的看法,都不會是太難的事情。

或許賈伯斯會是一個將「言語化」發揮到極致的好例子,我是說,至少在「產品發表會」的時候他是一個非常好的溝通者。在產品發表會上,他常常將消費者在意的事情,用非常簡單直觀的方式說明,讓人一目瞭然這些產品的功能與優秀之處,透過這樣不斷與消費者溝通,而讓蘋果的產品擁有非常高的黏著度,為自家公司帶來相當龐大的一股市場力量。我認為這就是因為他將消費者放在心上,不斷思考他們在意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能打動他們的是什麼。

作者認為,「言語化」可以用更廣義的方式看待,也就是,所有的輸出都可以稱為「言語化」。這為我的思考帶來很大的刺激,以人資的工作來說,如何設計出好的公司制度,就是有沒有把公司的成員也都放進制度中思考,最後產生的制度就是「言語化」後的成果。如果企業希望得到忠誠度高的員工,那麼就必須將制度好好「言語化」讓員工感受到誠意,進一步引發期望的行為,這就會形成企業堅實的力量。

結語

從書中可以發現,想要讓人覺得自己好溝通,是一個值得尊敬且聰明的人,大多是在對話開始之前,自己就得有所準備了,包含整理資訊的技巧、理解對方的能力、傾聽的態度以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好這些事情。

如此,才能夠在開啟對話的時候,因為對話起來的感覺很容易且輕鬆,讓人認為自己是聰明與值得尊敬。

書裡所談的不只是「溝通」,更是實實在在的做人道理,自己怎麼做人,就會顯示在與他人的對話過程中。

最重要的是,這些技巧,務必要用在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人身上。

書中佳句

  1. 知識不是用來展現的,唯有將其用於他人時,知識才會成為智慧。
  2. 建議再怎麼正確,也無法讓人動起來。因為人不是用理智來行動,而是用情感來行動的。
  3. 我覺得真正頭腦好的人,也能夠珍惜重要的人。正是這樣的經營者,才會受到周遭人們的景仰、愛戴。為了珍惜重要的人,請一定要聰明有理地用心溝通。
  4. 越是感覺自己似乎明白了的時候,越需要用心溝通。我認為這才是真正聰明、有智慧又謙虛的人的態度。
  5. 思考的品質很重要。因為思考的品質決定了言語化的品質,而言語化的品質則決定了輸出的品質。輸出的品質高,便能打動人心;若能打動人心,就可引發進一步的行動。換言之,所謂的好好思考,歸根究底就是在驅動人們輸出。

發佈留言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