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得只有一句話
從「問題中心思維」到「解方導向思維」,讓你減少執著問題,看見更多向前邁進的可能性。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有一種人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幾乎都不會發脾氣,而是會馬上尋找解決辦法,並且動手執行。在許多人眼中,這樣的人通常不會被困難擊倒並且充滿韌性。我想多數人,包含我自己都很期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人,而《正向專注力》就是一本希望能夠幫助你成為這種人的書。
書中分成三大章節,也就是三個讓自己成為專注解決問題的人的階段。
首先是,辨識(Recognize):你一定要有辦法辨識自己的想法何時開始專注在負面的事情或問題上。
接著是,取代(Replace):一旦你辨識到自己的心智思緒執著在負面的事情上,就一定要用解方導向的思考方式,取代「以問題為中心」的心態,最好在60秒之內完成。
最後是,重新訓練(Retrain):藉著重新訓練你的心智,你學會辨識出自己負面思想,快速地用強調解決方案取代問題導向的能力,會明顯大增。
這些階段中,沒有嚴肅複雜的技巧,總的來說,就是不斷不斷地提醒自己:「我能有何作為,改善這個情況?」然後把這樣的思維,一點一滴地帶進自己的生活中。
我從書中認識到,所謂的正向專注力,並不是只會看見「好的」事情,而是我們大腦的天性會時常讓我們看到「壞的」一面,卻能透過練習,讓自己努力看向「正向」的部分,幫助我們持續前進。
而我也從書中得到兩個重要收穫,「問題的成因,往往無關緊要」以及「哪怕改善一點點也好的心態」。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問題的成因,往往無關緊要
可能會有人疑惑,問題的成因怎麼會不重要?書中指的並不是完全不管問題發生的原因,而是指,比起盯著問題,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到解法或改善的行動上。我們可以回想一下過去自己在分析問題時,到底真的是「想解決問題」並且採取相對的行動,還是情緒一直執著在「為什麼會發生問題」?
對此,書中提到心理學中所謂的「期望理論」。期望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你專注的對象會擴大。
當我們專注在問題上,呈現「問題導向思維」時,更容易把問題放大。像是,當有人打翻了茶水時,而我們專注在問題上,就會想「怎麼會打翻茶水呢?」接著注意到打翻茶水的人是誰,又會想「原來是XXX,他就是笨手笨腳的,要怎樣讓他不要再打翻水呢?」問題就從當下打翻茶水,變成某人一直都會打翻茶水,甚至開始指責對方很多事情出錯,讓自己遇到困擾。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應該要轉向「解方導向思維」。
打翻水了,那就儘速把現場收拾乾淨。如果對方不是第一次發生,那就去了解對方是身體不舒服、工作壓力過大還是因為不喜歡工作而心不在焉。很神奇的是,光是我自己在寫下這段內容的過程,從前面的「問題導向思維」到後面的「解方導向思維」,就感覺到後面這段文字給自己帶來的壓力感受比較小。
如同書中提到神經傳導物質的部分一樣:「一但人不再想著問題,開始專注想解決方案的話,大腦就不再釋放皮質醇,而會開始釋放一組全新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pamine)、血清素(serotonin),以及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在生理上會讓人感到快樂有動力。這些神經傳導物質,一經釋放,我們就會馬上開始覺得比較好,而且還會感受到智慧、創意,以及精力都大幅提升。」
因此「問題的成因」客觀來看很重要沒錯,但在書中的意思,我認為其實就是一種思維,你打算用「充滿問題」的角度去看待事件發生的過程,還是「尋找解方」的思維去看待事件?我想答案很清楚,後者才能讓你成為本文開頭提到的那種,能快速去處理問題,不會花時間在發脾氣上的人。
你要讓自己明白:「沒錯,事情可能會出錯,一旦出錯,我的因應之道是什麼?」

Image by Sue Mansfield from Pixabay
哪怕改善一點點也好
「哪怕改善一點點也好」,不只是一個收穫,也是為我思維帶來衝擊的觀念。
過去遇到問題時,直覺就是要找出根本原因,「不能治標不治本」的觀念深深印在腦中。所以花很多時間找尋可以一次解決的問題,找尋更有效率的解決辦法,也花很多時間做計劃,因為需要治本的通常不是小事。而結果是,多數的解決方案,根本就走不到執行階段,因為花太多時間以及工程太浩大。
然而「哪怕改善一點點也好」的觀念一進入到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事情是因為被外媒稱爲「行人地獄」,而在2023年中開始實施的交通新制:汽機車要禮讓行人。
會想到這件事情是因為,剛開始台灣被稱為「行人地獄」的時候,我認為要改善用路習慣,需要很多努力才能改善這種與人的行為有關的情況。當時沒想到的是,政府很快就制定了相關的交通新法規,並且也很快就上路實施,而我當時的腦中所想的是:「這樣只能治標不治本,人的行為沒有這麼快改變的,而且這樣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來管理和監督。」
但實際上,從新法規上路至今已經將近兩年的時間,不論是我還是大多數的用路人習慣明顯改變,走在路上多數的汽機車在經過路口時,都會更加注意行人了。
從這件事情來看,我一開始的思維就屬於「問題導向思維」,因為看到許多問題,而又延伸出了更多問題,導致在許多的問題中看不到可以執行的解方。而政府制定的新規定,雖然不是一個全面性的方案,但「哪怕改善一點點也好」讓人在明確規定下,因為罰則的考量,開始會注意自己的行為,進而慢慢引發改變。
這就如同書中所說的:「所有改善都是解決方案。」
不要再想用全面的觀點解決你的問題了,而是要學會一點一點慢慢堅持解決問題。光是這麼做,生活上就可以有巨大改善。

結語
看完這本書,會想到自己各個層面中,其實有很多事可以開始一點一點改善的,並且不要太過執著在原因上。我認為可以運用《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一書中提到的「習慣化」的概念來看待在日常中練習「正向專注力」。
哪怕只是改善一點點,你都會「習慣化」改善後的狀態,因此只要一點一滴改善,當然就能讓你越來越好。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都要盡可能讓自己運用「解方導向思維」,並且持續改善,「哪怕只是一點點」,都能讓自己越來越有韌性。
書中佳句
-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能力做某件事,或者,你覺得你沒有能力做某件事,那麼,你都沒錯。
- 培養心智堅韌的第一步,就是辨識你何時開始聚焦在問題上,讓你有機會可以採取行動,加以處理。
- 一直討論問題,無法解決問題。
- 你要讓自己明白:「沒錯,事情可能會出錯,一旦出錯,我的因應之道是什麼?」
- 解決方案不一定要完美,比之前好就可以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