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微壓力》心得 – 微小問題積少成多,一個該被好好重視的議題

如果心得只有一句話

微壓力無所不在,而我們可以透過高品質的人際關係,打造多層次的生活來消除微壓力。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什麼是微壓力?書中提到:「微小的瞬間壓力,由我們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活中的一些人所引發;這些壓力如此司空見慣,我們幾乎察覺不到,但是累積而成的損害卻很傷人。」本書的內容是作者向300位高績效人士進行採訪,所整理出來的,包含了14種微壓力以及分別的對策。

我認為微壓力在如今的社會下也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議題,因為微壓力並不會馬上引起我們反應和注意,造成的影響非常輕微,但由於如今社會、科技、人際、工作的運作方式,讓微壓力變的相當頻繁地發生。

造成的結果,就像是緩緩降下,幾乎看不到的細雪,安安靜靜地下了一整晚,當我們發現有下雪時,已經累積了厚厚一層,想要進行清理就要花費許多的精力。

因此,透過書中整理出的14種微壓力,更能夠幫助我們在平常去意識到除了工作或生活必須直面的壓力之外,還有哪些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的因素。而要如何減少微壓力,在本書的最後幾章,兩位作者也給出了一些建議,並不是太困難的技巧,相信看完能讓你在發脾氣或不耐煩後,對於自身情況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非一直責怪自己的反應。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微壓力來源很多,但大多來自不如自身預期的摩擦

「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任務的進度被延宕」、「從事著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工作」、「時常被親友情緒勒索」、「工作上合作的同事時常出問題」、「某些人難以溝通」等……這些情況是不是光是聽到就感覺一陣煩躁,雖然我們通常不會直接把這些情況認定為「壓力」,然而在本書中,這些情況就是「微壓力」。

書中指出的微壓力,除了原本的分類之外,我認為也可以說涵蓋了三個層面,分別是「溝通」、「人生意義」和「不如預期的情況」。當我們大腦需要多花費額外的精力去面對眼前的狀況,思考問題或者去做更多判斷的時候,就會根據實際狀況產生不同程度的不愉快感受,或是壓力賀爾蒙。

以「不如預期的狀況」來說,當一位部屬都能好好交出報告,而某一天因為某個情況導致無法順利繳交的時候,雖然不至於讓你感到非常有壓力,但總有些不方便,因此「微壓力」就產生了。或以「溝通」來說,三不五時收到長篇大論而且沒有重點的郵件,即使不是被罵,也不免會感到煩躁,這也會產生「微壓力」。

雖然從這三個層面來看「微壓力」,會發現在工作與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但我認為每個層面都有書籍可以讓我們更有技巧去應對,進而減少微壓力的產生,列舉如下:

「溝通」層面很適合閱讀《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來幫助自己學習與他的溝通技巧。在先前的文章有提到,這本書適合「想要知道如何溝通可以讓自己與他人更好」的人,我認為能為職場和生活的溝通帶來許多幫助。

「人生意義」層面很適合閱讀《決策的藝術》,因為《決策的藝術》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希望你好好認識自己,好好思考人生謝幕時的畫面」。在告別式上,你希望活著的人怎麼談論你,這會影響你人生許多時刻所做的決策。進一步減少做的事情與價值觀不符所帶來的微壓力。

「不如預期的情況」層面很適合閱讀《挫折逆轉勝》,因為它就是在告訴你面對各種困境時,你可以怎麼看待與反應,從日常生活開始持續培養強大的內在。而讓原本可能會產生微壓力的事件,變得不會為我們帶來負面的反應。

對於無所不在的微壓力,我們能提升技巧去應對,然而,在本書中也指出一個重點觀念:「倘若你能夠消除一些微壓力,而非提高自己承受壓力的能力,這不是更好嗎?」因此在下一個部分將會提到,作者們從生活與工作都過得快樂的高績效人士身上整理出,降低微壓力的技巧。

Image by Hieu Van from Pixabay

有品質的人際關係,幫助你消除微壓力

作者把這些具備高績效,同時又沒有被微壓力淹沒的人士,稱為十中挑一者。在他們做來抵擋微壓力的事情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擁有「高品質的人際關係」。在本書的最後幾個章節提到,多層次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能為自己帶來好處,像是:心理韌性、健康、人生意義。

而我們該怎麼建立高品質的人際關係呢?書中提到幾個方法:

  1. 會給自己帶來負面情緒的人保持距離,是減少因為負面人際關係帶來的微壓力非常直接的方法。
  2. 投入愛好的團體當中,與其他人為了相同的目標或興趣一起努力,建立連結。因為其他人能幫助你正確看待壓力,也能幫助你建立充實、豐富的生活,同時很少有人在孤立中找到幸福。
  3. 並非僅有一、兩個生死之交,而是建立多元的人際連結,這讓你可以透過不同的連結消除其他層面帶來的微壓力。
  4. 不把成功做單一面向的狹隘定義,而是融合了家庭、友誼、愛情等各個面向一致的標準。我認為連結起各種人生層面的定義,核心指向「你打算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如同《決策的藝術》提到的:「我們都是平凡人,當然不可能取得完美的平衡,但仔細思考生活的各個層面,可以幫助我們朝更好的方向前進。假使你賺很多錢,卻沒有時間陪伴家人,你能達成你的人生目標嗎?」

在不同的領域中都去建立好的人際關係,能幫助我們增加生活的層次性。這點我自己非常有感,在過去經驗中從各個求學時期的朋友,到從事人資工作、學習數據分析,參與打球團體活動,都認識了各式各樣不同的人,建立起各式各樣的連結。

這些不同層面的人際關係,能在我感到煩躁(有微壓力)的時刻,去做某件事,像是打球、聊聊數據領域的新技術,或只是跟從事咖啡師的朋友喝咖啡,把原本負面注意力的給轉移掉。

高品質的人際關係並不代表這些人一定會參與我的人生大事,並且要非常用力去維護,而是當我們提到某件事情會想到對方,並一起去執行的友人。他們分別參與了我不同面向的生活,並不是全部的人生。

然而,雖然高品質的人際關係能為我們帶來許多的幫助,但我認為不應該因此把所有的想要消除微壓力的方法都加諸在人際上面。畢竟我們終究會有獨處的時刻,或是真的很內向的人,可能不擅長社交。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如同《內在專注力的節奏》提到的,在「無聊」的注意力狀態下,做不用耗費太多腦力的事情,像是玩Wordle、織毛線衣、做家事等,能幫助我們恢復大腦的認知資源。這些無需耗費太多腦力的事情,大多可以一個人做,同時也能幫助我們轉移注意力,而不會讓微壓力持續累積。

Image by Mandarhino Belgium from Pixabay

結語

在AI越來越能夠個人化地解決問題的現在,當我們想要知道一件事情該如何處理的時候,可能從詢問有經驗的人、上網搜尋網友分享,逐漸變成詢問AI。而我認為這可能會使得未來在與人的關係上,更加注重「連結」和「同理」,而非尋求建議和技巧。

我想,這表示在未來,人際關係對於我們自身壓力的調節將會比現在更加重要和有影響力。在《內在專注力的節奏》提到改變我們與社群媒體關係的一種技巧,就是不要把臉書或instergram當作觀看他人生活的媒介,而是利用它們來聯繫一個你許久未見的好友,好好去經營關係,用本書的講法,就是去增加你生活的層次性!

看完文章的現在,趕快透過社群聯繫一個你的好友吧!

書中佳句

  1. 研究發現,負面的互動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互動的五倍。即使只移除少數幾個負面的人際關係,也能大幅改善你所受到的整體微壓力。
  2. 事實上,在我們所做的訪談中,屢見不鮮的是一個傳統意義上所謂的成功人士在職場上登上巔峰,但是卻留下許多後遺症:一次或多次離婚、和子女完全疏離、健康岌岌可危。挑戰他們身份認同的微壓力使這些人走上一條他們從來不想走的路,藉由一次又一次做出的小小決定。
  3. 每一個選擇個別來看都很合理,直到它不再合理。
  4. 如果成功的樣貌就是下一次晉升或下一輛新車,還是別的什麼,你永遠都在競賽中。那只是把下一次的目標挪的更遠。於是你永遠達不到。
  5. 倘若你能夠消除一些微壓力,而非提高自己承受壓力的能力,這不是更好嗎?

發佈留言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