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內在動能》心得 – 用動能取代習慣,幫助你更順利朝人生目標前進

如果心得只有一句話

養成習慣的方法不僅僅是要求自己一直做下去而已,而是透過短期與長期動能,讓你即便中斷了還是能夠再度開始。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剛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感受是比較負面的,但讀完之後我被作者對於「動能」的看法給說服了。

會有這樣的情緒轉折是來自「自己既有的習慣設定觀念」就像是被作者挑戰了一樣,因為在本書中,作者傳遞的觀念是這樣:「你不是一直做下去就能培養習慣,而且,為習慣設定目標,通常你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但後來我認同了作者的說法,對於「動能」也有更深刻的認識。

首先來看,到底什麼是「動能」?如同作者用物理學來比喻的,我們可以用「慣性」來想像行為的整體樣貌。動能就是「你無意識之間,會優先選擇去做,並且不斷做的行為能量。」

聽起來是不是與習慣有點像?但最大的差異我認為是,我們已經把「習慣」視為是一種「目標結果」,像是自己固定每天會做伏地挺身100下,但如果某一天只做了50下,我們會說自己中斷了習慣,甚至批判自己做得不夠。像是用已經發生的事實來佐證自己是否具有該習慣。

而關於「動能」的定義,我認為則可以說是「慣性去做的能量」,像是每週固定出現在健身房三次。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更健康的人,並且出現在健身房了,你有理由不做運動嗎?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不會因為今天想練的部分比預期的少而苛責自己,而是可以根據當天的身體狀況來做安排,同時你仍然朝著成為一個「更健康的人」的目標前進。

也就是說,作者提出了一個我們平常比較少用的概念,來調整我們對於「習慣養成」的概念,你需要的不是「死板板的,在某個時間長度下,達成一定數量的目標」,而是「持續把某件事做下去的動力,同時根據每個執行當下的狀態去做適度的調整。」

因此,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把過去對習慣設計的認知給升級了,同時仍然可以搭配《設計你的小習慣》的技巧,來更好地養成動能或習慣,讓自己成為心目中期望的人。

本書兩個最重要的關鍵收穫,其一「太依賴結果,導致沒有結果」將會深入說明「目標導向」形成的動能可能是假的;另一是「不只改變行為,還要改變對行為的認知」,會說明如何改變對行為的認知來更有效調整負面習慣。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太依賴結果,導致沒有結果

在本書中,動能又可以分成「短期動能」與「長期動能」,我們所做的每個行為,都會產生短期動能,也影響下一個行為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容易繼續做做相同的行為。此外,每個行為會在腦中產生一定的熟悉感,而在產生熟悉感的同時,累積「長期動能」。

也就是說,我們想養成、想避免的各種習慣,來自於每個當下的選擇,並且累積成強大的長期動能後,才能夠在未來,不知不覺地執行。但如果我們不以動能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如同前面所提到的例子,設定了每天要做100下伏地挺身的目標,那我們就容易陷入「全有或全無」的思維。

剛開始我們可能可以連續執行幾天,這幾天會給自己信心,認為可以就這麼順利地做下去,但如果某天因為身體狀況或者突發事件導致自己無法做到100下,或甚至沒做,就非常有可能中斷,並且認為自己「沒有培養好習慣」。

作者認為,這來自於許多習慣養成書籍不斷傳達的概念:「快速啟動」。讓我們快速獲得短期成果,累積信心後就能持續做下去。但這麼做的後果就是我們把習慣給「目標化」,卻誤解了人類的行為和心理狀態。

正是這樣的思維,導致我們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一旦遇到突發狀況,就無法持續下去,因為我們期望的是「結果」,而不是「能夠達成結果的自己」。對於這種情況,書裡提到一個讓我非常豁然開朗的概念:「假設你開始了一個目標,卻在達成之前放棄了,這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多數人只會說因為你放棄了或沒完成目標,確實是這樣,但原因呢?實際導致你失敗的機制是什麼?

這讓我意識到,過去習慣無法連續下去的問題不在於中斷,而是我自己有沒有「再度開始」,即便中斷造成短期動能沒有持續產生,但只要再度開始,仍然能夠累積長期動能。

所以,換一種對於習慣的說法。如果有人每週都慢跑20公里進行了兩年,但過程中有可能四周或五周沒有跑步,我們會說這個人沒有慢跑習慣嗎?我想是不會的。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把習慣養成的焦點從「中斷」轉移到「再度開始」,避免「全有或全無」的心態導致全盤皆無的狀況,讓自己維持長期動能。

Image by Tumisu from Pixabay

不只改變行為,還要改變對行為的認知

一般我們想要改變壞習慣的做法是什麼?通常就是提醒自己減少接觸會產生壞習慣的環境和事物,或者提醒自己不要去做。然而,實際成效通常不盡理想。因為這些做法都是直接針對行為的。

為什麼直接針對行為的做法難以帶來好的效果呢?因為大腦對原本習慣的認知沒有改變,作者稱之為「大腦圖譜」。大腦圖譜是大腦對當前生活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五感、習慣、好惡等,去影響對某些事物的認知,進而影響行動。

書中舉例,作者本身喜歡喝汽水,但戒除喝汽水這個習慣卻沒有花費太多力氣,是因為作者對於汽水的大腦圖譜是:美味、不健康、不必要和不值得等觀念,但他人可能是:有點不健康、美味、快樂的享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作者能夠輕易戒除喝汽水這個習慣,不是因為有超人般地意志力,只是對汽水的認知不同。

如果不去意識大腦圖譜會發生什麼事?當然我們可以依靠意志力不斷提醒自己避開這些壞習慣,但如同書中所說的:「當你試圖『減少』某些潛意識深深熱愛的東西時,除非你是超人,否則肯定會慘敗,因為這不是一場明智的戰鬥。」不斷依靠意志力的下場,就是大腦資源會迅速消耗,甚至影響你在其他層面的表現,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也不應該當成合理的交易。

因此,當我們想要戒除某些壞習慣,在調整行為之前,應該好好去盤點自己對這個行為的大腦圖譜是什麼樣子,並且專注在這個行為較為負面的圖譜上,提醒自己這個行為帶來的壞處,這能幫助我們更清楚意識到調整行為本身能帶來的幫助,並且用更少的力量去對抗想做的慾望與衝動。

Image by Tumisu from Pixabay

結語

雖然在概念知道「維持習慣的過程,是每天有高低起伏的狀態」。而在閱讀本書後,更是新增了「中斷沒關係,重要的是再度開始」,以及「不應該過度執著在期望達成的結果,而是聚焦在你所做的行動」。

這對於維持寫部落格的習慣帶來很大的幫助,即便今天沒有閱讀,沒有專注在寫文章上也沒關係,因為只是我的短期動能中斷了,但累積的長期動能仍然存在,而要維護短期動能我只需要「再度開始」就好。

比起過去,更不會用某段時間內是不是「一直」都有做某個習慣來評斷自己對事件的「熱愛程度」或者「承諾」,這樣減少了心理負擔,也就減少了抗拒,更能夠根據當下的個人狀態去調整要執行的規模。最重要的是,只要再度開始閱讀、再度開始寫作,就表示我仍然擁有動能、擁有習慣。

書中佳句

  1. 雖說潛能預測了某種遙遠但可實現的未來,不過,潛能實際上唯有在接近實現之前才會被察覺。
  2. 有人認為習慣一定要搭配外部獎勵才能養成,其實不見得。獎勵確實可以幫助增強行為,但光靠熟悉感也能形成習慣,因為大腦認為熟悉感很有吸引力,或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3. 如果你希望在十天內藉助動能達到特定目標,就要將十天當成時個獨立的一天,畢竟動能不會延續到下一天。
  4. 要是我,寧願三十投零中,而不是停在九投零中。九投零中代表你心態崩潰被自己打敗。他在比賽中其實還有很多投球的機會,但沒有出手的唯一原因,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Kobe Bryant
  5. 習慣是由對特定行為的熟悉感、自覺努力和信任組成的行為光譜,而不是需要達標的神奇數字。

發佈留言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