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高勝算的本事》心得 – 二個如何用數據思維提高職場和生活勝算的收穫

高勝算的本事心得

如果心得只有一句話

人生有不確定性,完整的數據思維是幫助我們提高勝算、降低不確定性,並且看見事物更多面向與可能性的強大武器。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作者是劉奕酉老師,經常在社群發表相當令人深刻的文章,並且也曾擔任微軟的顧問,而這是他出版的第四本書籍。本書中有他過去的統計學背景,讓「高勝算」有完整的科學脈絡可循;同時,老師豐厚的實務經驗,讓許多案例說明都能讓人馬上產生「沒錯,這就是我遇到的痛點!」的認同感,像是:

  1. 「我明明把資料都轉化成圖表,為什麼主管還是不知道我想表達的?」
  2. 「明明做了很多分析,為什麼還是無法解決或回答問題?」
  3. 「需求方給的問題範圍太大、太模糊,我是不是要通靈才知道,到底該搜集哪些資料?」

這些是許多人在工作上曾經碰過的問題,尤其是第三點:通靈,更是我經常聽到許多資料分析師提到的痛處。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呢?我認為書中給出了很好的答案,這也是為什麼在「如果心得只有一句話」中,我會提到「完整」的數據思維。

書中提到數據思維包含了兩大部分,「數據敏銳度」與「數據洞察力」。而數據敏銳度又包含了「問題診斷」與「脈絡拆解」;數據洞察力包含「分析判讀」與「論點表明」。而這四個階段,就是一個完整的數據思維應該要經歷的流程。

  • 數據敏銳度:能自在的在數據與問題之間切換的能力。看見一個數據可以見微知著,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從而展開進一步的思考;聽到一個問題也可以化虛爲實,梳理脈絡並轉化數據問題的觀點來思考。
  • 數據洞察力:能夠從大量數據中獲得洞察並提出見解的能力。包括懂的搜集與整合數據,善用數據來進行分析與判讀,以及利用視覺話技巧與有說服力的表達方式,來展現數據中蘊含的洞見與價值。

許多人認為不清楚定義的問題,需要自己通靈去找到方向和答案的問題就來自於,通常企業中提出需求的人在「問題診斷」或「脈絡拆解」的階段;然而,需要找出洞察的人通常在「分析判讀」的階段。在溝通的過程,從「脈絡拆解」到「分析判讀」的資訊並沒有好好被傳遞,導致進行分析判讀的人無法清出知道需要哪些數據。

這是在企業中的情況,而回到日常生活,也時常出現沒有善用數據思維產生的問題。像是家人說:「幫我買一顆西瓜,如果有柳丁就買六顆。」結果最後買回了六顆西瓜,這就是「脈絡拆解」的過程沒有做好。或是,有個邀約要前往,查看了地圖顯示的路程大約開車半小時,因此在赴約時間的前半小時出門,卻忘了要約地點不好停車,需要花時間找車位,這就是「分析判讀」不夠精確。

光是認識到數據思維有這四個階段,就為自己帶來不少的省思和收穫,而書中還有許多深入的說明、實用分析技巧、觀念和圖表,我認為這是一本對想運用科學、數據的方法來提升表現的人能帶來非常實用幫助的書。接下來將針對「職場」和「生活」兩個面向來說明我從書中得到的收穫。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職場中運用數據思維,幫助你提升發光發熱的勝算

在職場上努力工作不外乎想要獲得更好的待遇、更多的資源。然而許多人用盡全力還是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為什麼會這樣?書中提到品質管理大師戴明曾說過的話:

職場上決定升遷、待遇是否可以順利獲得,通常最大的關鍵就在於主管,知道主管需要什麼,不是埋頭苦幹才能交出主管需要的成果,建立起信任,最後獲得自己想要的收穫。而透過數據思維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可以從兩個部分來進行,分別是「讓主管或老闆覺得你懂他」以及「讓決策者容易做決定」。

雖然完整的數據思維包含四個階段,但在企業中,通常是由高層主管拋出問題,層層向下傳遞後,由員工進行資料搜集、分析與報告,比較難參與到「問題診斷」,如果一直向高層主管或老闆提問,要把問題定義清楚,反而可能會讓對方不耐煩,因此我才會認為從「脈絡拆解」先下手更為合適。

此外,書中提到脈絡拆解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指出問題背後的脈絡關係,將數據問題轉化為數據脈絡的形式來展現。」意思就是說當一個問題到手上之後,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來決定後續數據搜集和分析的方向。就像一根紅蘿蔔,我們打算切丁、切片還是切絲,取決於我們打算做什麼樣的料理。

如果「問題診斷」之後直接跳到「分析判讀」,就像拿到紅蘿蔔就直接丟進鍋子裡煮一樣,也因此「脈絡拆解」是一個決定問題處理方向,並且轉化成合適數據的過程。

例如,當公司指派了提升員工留任率的任務時,是不是很能夠想像許多人馬上開始召集相關成員開會,大家一起集思廣益,有哪些可以提升留任率的做法,在一陣討論之後,選出了大家認為可行性最高的幾個方案,最後把方案提供給高層。但這其實就是把紅蘿蔔直接丟到鍋裡煮的行為。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直接思考可以怎麼讓員工更願意留任的方案,通常會變成目前還在職的人(參與討論的人)想要什麼,卻不見得與員工離職原因有關。這也會造成提出的方案無法明確支持留任率的提升,難以說服高層。

因此必須找出員工的離職原因數據,來釐清多數離職的原因是什麼,再跟著主要離職原因的脈絡思考後續的解決方案。這個做法,因為有明確的數據支持解決方案的脈絡,在與高層報告時也會相對更言之有物,更容易獲得信任。

Image from Pixabay

劉老師在書中分享到自己過去在職場上的經驗。在某份工作中,劉老師花很多時間做了許多分析與圖表提供給主管,但主管前幾次都簡單地收下了報告,沒有多做回應,這讓他感到有些疑惑,於是又更認真地做了預測模型,在報告中增加更多資訊提供給主管。這次主管開口了:「很有趣的資訊!不過,你想表達什麼呢?」

因此,讓劉老師意識到,自己只是提供了報告讓主管自己去找答案,並沒有為主管帶來更便利的資訊。在現實中,就時常發生員工覺得自己做得非常努力卻得不到認同,而主管卻只是認為自己的時間被浪費了,這巨大的落差,更是顯示「清楚傳遞資訊」的重要性。

為了不讓自己辛苦費力做出的分析成果被當成無用的訊息,作者提供了相當完整的建議,讓我們在製作簡報的過程可以參考,包含:三個說明原則、兩個說明架構。

三個說明原則:

  1. 把複雜數據「簡單化」:像是把數字單位變小、用貼近生活的事物來比喻。
  2. 讓對方理解的「客製化」:要理解報告的對象是哪些人?他們需要和在乎哪些資訊?
  3. 促進行動的「合理化」:讓數據與對方產生連結。

兩個說明架構:

要記得「思考的邏輯」和「表達的邏輯」並不相同,前者是自己在發散的各種可能性之間穿梭,然而,後者必須收斂在核心的觀點上,才不會讓聽眾無法接收。

  1. 簡潔有力地提出論點(PERP):包含以下四個步驟
    • 提出論點(Point):想要傳達的結論或建議。
    • 支持理由(Reason):為了支持結論或建議,作為根據的見解或洞見是什麼?
    • 佐證實例(Example):對應於見解與洞見,有哪些數據表格或圖表的訊息可作爲佐證?
    • 重申論點(Point):再次重申結論或建議。
  2. 鋪陳創造行動的誘因(SPAN):包含以下四個步驟
    • 背景陳述(Situaiton):關於數據背景的說明。
    • 觀點鋪陳(Points):引導到結論或建議的見解、洞見或個人觀點。
    • 頓悟時刻(A-ha):想要傳達的結論或建議。
    • 後續行動(Next):希望對方採取的行動或解決方案。

論點表明,就像我們觀看一場戲劇、一齣電影或者一部動畫時,我們會專注跟著劇情一路往下走,但如果在過程中穿插著創作者的心路歷程,我們肯定難以融入,也會忘記劇情,這樣的作品,並不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當我們能夠傳遞讓聽眾留下印象的報告或資訊時,也就相對容易建立起信任感,而讓職場上的發展有更高的勝算。

Image by Michal Jarmoluk from Pixabay

生活中運用數據思維,幫助你提升事事順利的勝算

數據思維,並不是一套完全與數字為伍的流程或技巧,從劉老師的說明當中可以發現,運用商業框架而放入的資訊也會被視作數據,像是解決方案、視覺化圖表、經驗等。因此,將數據思維運用在生活中,可以說是為了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在生活中,許多的數據因為我們已經太過熟悉,常常是來自於身體與生活經驗,並且我們通常對這些數據有一定的信心,所以會直接切入「脈絡拆解」或是「分析判讀」的階段。像是,觀看天氣預報,我們通常接收天氣預報的資訊,就是為了直接做出判斷該穿什麼衣服、該不該帶雨具的判斷。也因此,通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每次做決策都要經歷一次完整的數據思維流程。

但具備數據思維,能讓我們對於決策和各種訊息做出更加客觀的判斷,減少一步錯步步錯的情況,反思了生活,我認為以下三種是容易獲得的好處:

一、面對不實資訊不會馬上陷入恐慌

現在資訊傳遞太過容易,導致我們容易收到假消息。像是五月中傳出「最新變異株Omicron XBB不同以往、更致命?」看到這則消息有些人可能馬上就會轉傳給親友,請大家多注意,甚至要求減少出門,出門都要戴口罩,害怕一個不小心就遭到感染,而有生命健康疑慮。

但真的是這樣嗎?「數據敏銳度」讓我們可以對這些陳述產生警覺心,像是開始思考「如果新的變種病毒更加致命,危險性更高,那政府就應該開始加強宣導?」、「更致命有病史的前提嗎?」「目前變異株的傳染情況是什麼樣子?感染的機率高嗎?」

當我們有了這些警覺的問題,就可以開始做查證,來確定這個消息是否為真(大多假消息都能透過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證),或對自己會帶來多大的影響,進而決定應該做什麼,而不會只是看到文字就讓恐懼的感覺支配自己。

二、接受不確定性,讓你面對不順更豁達

今天出門前你看了氣象預報,降雨機率只有10%,因此你決定不帶雨具,結果還是碰上下雨了,你會感到不悅,責怪氣象不夠準,還是一笑置之並接受呢?

數據思維當中包含了部分數理的認知,其中跟氣象息息相關的就是機率,而機率不論再低,就是可能會發生。如果你具備這樣的認知,那麼就能夠理解,即便氣象預報的降雨機率只有10%,仍代表有可能下雨。接受還是會下雨這件事情,就不會讓你因為「決定不帶雨具」而感到氣急敗壞。

生活中有許多情況都是這樣,根據機率去做出決策,是為了更靠近我們期望的目的,而不代表一定會達成我們的期望。如果能意識到這件事情,對於許多與我們預期不同的事情,就能用比較豁達的態度看待。

三、思考更多元,而具備更廣的理解能力

由於人類天生就有「歸因謬誤」的傾象,也就是他人做錯事,是人格問題,自己做錯事,是環境問題的這種判斷傾向,也讓我們容易看到一些不合規定的情況就認定對方是「糟糕的人」。像是,他人遲到是因為他是懶散、作息不好的人,自己遲到是因為鬧鐘壞掉或路況不佳。

實際上,即便類似的事件發生,都有可能來自不同的原因和背景。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迷因提到:「如果你有4個followers 是多還是少?」「那要根據場景而定。」「如果在社群上,那太少。」「但如果在巷弄裡,那就太多。」或是如果有人闖紅燈,真的是因為他是一個不守交通規則的人,又或是遇上緊急事件真的在趕時間呢?

面對「歸因謬誤」的天性,如果熟悉使用「脈絡拆解」就會刺激我們去思考,更多可能造成事件的原因,而這就會進一步讓我們不會過於武斷判斷他人,並且更容易接受各種可能性。

我認為這幾點都能讓自己情緒比較平穩,並進一步影響我們每個生活環節,這正是數據思維能為生活帶來的好處。

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結語

這是到目前花最多時間撰寫收穫的文章,因為真的有許多我認為很實用的建議,想要濃縮起來相當不容易,這也是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的原因。

數據思維,或許有些人聽起來像是相當高深的能力,甚至需要數學背景、寫程式技巧等。但實際上,它是一個促使我們用更加客觀的方式去看待每件事情、每個決策的思考框架。

數據思維簡單來說,是讓我們對數據、資訊保持敏銳、增加更多元的判斷,進而對數據做出驗證,形成預測未來的評估指標(經驗法則)。最後減少不確定性,讓我們盡可能往期望的目標靠近的一種思維模式、一種看待事物的技巧。

在這個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的時代,相信它是幫助我們更好獲得期望目標的能力。

書中佳句

  1. 如果太快跳入問題解決的思考,在所有人對問題還沒有共識的情況下,只會造成時間與精力的耗費。
  2. 在商業場景中我們應該做的是「讓數據說話」而不是「看圖說故事」。
  3. 人們不會因為「知道」數字而產生改變,必須「看懂」數字背後的意義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4. 展現說服力的關鍵,就是讓對方感受到「與我有關、對我有益」這兩件事。
  5. 讓對方容易做決定、而不是困難的做判斷,更不要讓對方自己找答案。
  6. 不是好圖表都會被理解,而是能被理解的才是好圖表。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