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持續買進》心得 – 實用的理財技巧與健康的財富觀點,讓你不縮衣節食也能養大生財資產

持續買進

一段話心得摘要

你可以透過持續買進養大自己的生財資產,讓自己在未來過上想要的生活;但不應該為了儲蓄或投資傷害生活品質。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這本書不單單只是提到,你應該怎麼儲蓄,該怎麼投資,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你該怎麼思考你與財富的關係。

但明明書名就很清楚告訴我們,作者的投資理念就是「持續買進」,副標題也提到存錢與致富的方法,但為什麼我會說本書的關鍵是「我們與財富的關係?」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作者認為財務狀態鮮少是靜態不變的,因此我們應該根據情況調整儲蓄的金額,而非假設自己在某一段時間都能做到一模一樣的事情。

二、花錢不應該有罪惡感,許多主流理財建議讓大家質疑每個花錢的決策,該不該買杯咖啡、該不該吃一頓好料的,導致許多人對花錢感到緊張。

三、絕大多數人永遠不會認為自己的財富是足夠的,因為即便是世界財富排名前1%的人,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比較「寬裕」。

四、最後是作者真摯的建議:「我固然很希望你在財務面成功,但若你在心裡、情緒及身體健康等方面不成功,就算財務面成功,也是枉然。」

雖然作者為儲蓄與投資給出了充滿數據支持的理性建議,但要存多少錢、賺多少錢的重點判斷標準,是來自感性地原因:「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所以書名為「持續買進」是作者從大量的數據與歷史資料獲得的結論,一個幫助我們達成想過的生活的方法,但這個方法是為了幫助我們達成期望的目標,而不是一個結果。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三個儲蓄的技巧以及一個花錢的心態

一、存下能夠存的錢

因為收入與支出並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情況,我們不能一直假設一段時間內都一定能夠存到一樣的錢。這讓我想到,一些無底新的業務人員,收入就是不固定的;而支出方面,一些每季、每年的訂閱、五月要繳稅、夏季高用電需求等情況都會造成收入與支出變動的情況。

如果說我們在繳稅季,支出了上萬元的稅金,卻還是要存下跟沒有繳稅的時候一樣多的金額,就會為自己帶來相當大的痛苦。

二、開源重要於節流

作者提到2019年時,美國所得最低的20%家計單位,每月收入約為1,020美元,但食物、保健、住屋、交通,四大基本開銷的每月支出為1,947美元。很明顯難以有可以縮減的地方。

此外,比較所得水準落在第20~40百分位的家計單位,平均所得比最低的20%家計單位高出200%,但支出只增加了40%。

以上兩項數據顯示,要能夠好好儲蓄,比起樽節支出,提升收入帶來的效果更大。我想這是因為即便收入提升,人通常還是吃固定量的食物,從事相似的興趣和工作。即使吃或用的品質提升,也不會使花費大量上升。

三、運用公式:收入-支出=儲蓄

這是一條簡單易懂的公式,我們只要專注在收入和支出兩個數字上,就能得知自己能夠存下多少錢。作者建議我們可以以為單位,來檢視收入和支出的狀況。

同時,根據前面兩項技巧,我們可以知道每個月的支出除了固定的食物、交通、住處等開銷,有時還會有其他花費,因此每個月的儲蓄金額可能會不太一樣。

最後,在沒有過度花費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好好思考如何提升收入,去達到儲蓄金額的增加。

四、無罪惡感地花錢

作者認為,多數個人理財專家給出的建議,大多是要求你要節省開銷,進而導致你在進行每一筆花費的時候都產生罪惡感,「我是不是又要打不到理財目標了?」

我也曾經陷入這樣的處境,所以省去每天幫助我好好面對工作的晨間咖啡;出門用更便宜但耗費更多時間的方式;降低出門聚餐的頻率也同時減少和朋友相聚的時光。

但說真的,那樣讓我容易落入不開心的狀態,進而影響其他層面。

為了避免這已經深根柢固的罪惡感,作者提出了兩項技巧:

  1. 花大錢在某項事物上時,也要拿出相同的金額在投資。
  2. 聚焦「滿足感」最大的項目。

第一點,讓我們在花費的同時可以知道,也有投資在生財資產上,也就是為了未來做準備,而降低罪惡感。第二點,並不只是偶爾吃大餐,花錢買體驗這種與快樂相關的事情,而是與更深層的「個人價值觀」有關。你必須想清楚「你的人生究竟想要什麼?」這點可以從我的一位朋友的作為看出來,當他投資股市賺取到一定的收益,就會拿一部分的錢來做公益,捐給需要的團體。這件事情會給他快樂嗎?或許有,但我想更多的會是「因為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帶來的滿足感」

因此,從第二點來看,在許多的情況下,問題都不是出在於花錢,而是在於「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的人生想要什麼?」「讓你感到滿足的事情是什麼?」

理想生活

Image by 박유정 Alex park from Pixabay

持續買進的關鍵概念與技巧

一、為退休或不再工作的自己打造財富池

我們終有一天不需要或不願意再工作,通常是「退休」的時刻,在那之後還有幾十年的時間需要生活,或你會有想去做的事情。當沒有工作的收入之後,要如何能有持續穩地的收入,必須要依靠投資。

而投資會是一件持續不斷的事情,因為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在年輕就擁有足以支應退休生活的財富,也無法一口氣賺到那麼多錢,所以必須投資,而且必須持續地投資。

二、出生的時間也可能影響你的投資績效,所以應該拉長時間投資

作者指出當數據以10年期間為單位來評估每個投資期間的S&P500的績效表現,端看你在哪個十年期間投資,有可能會有16.6%或-3.1%的績效表現的差異,如果是以20年期間為單位,有可能是13%和1.9%的差異。

也就是說當你出生後到有能力開始進行投資的年紀,落入哪一個10年或20年區間,有很大機率你的投資績效被當時的大環境給影響。

但如果把期間拉長到30年,每個區間的績效表現差異就不大了,因此長時間的投入,就顯得相當重要。

三、別害怕市場的波動

作者根據歷史數據指出我們應該接受0%~15%的市場波動,而在15%以上離開股市,能幫助我們的投資績效最大化。

接受一定程度的市場波動能為我們帶來好處,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當我們一遇到一些波動就離開股市,會導致我們在股市的時間太短,並且容易錯過上升的波段。

四、買進要快;賣出要慢

由於多數市場在多數時候呈現走揚趨勢,代表等待日後再買就等於錯過漲勢。而反過來說由於是長多數時候是走揚趨勢,因此晚點再賣可以在漲勢中待得更久,會更有力。

五、什麼時候該賣出?

作者給出三個原因指出,你什麼時候應該賣出資產。

A. 更好的再平衡資產投資組合

例如當你規劃的資產組合是60%股票/40%債券,但因為不同資產的報酬性質,可能會導致一段時間後比重變為80%股票/20%債券,這時候就能賣出一些股票。

但作者提到,在資產規模還沒太過龐大的時候,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再平衡資產,也就是透過「持續買進」較低部位的資產,去拉高它的比重來做到再平衡。

B. 擺脫一個集中(或持續虧損)的部位

當有一個部位持續虧損時,的確應該要考慮停損而擺脫該部位。但作者也提醒,這通常很少見,尤其是在長期投資的情況下,你必須好好去判斷這是會持續下去的事情,還是只是一段時間的表現不佳。

C. 過你想要的生活

簡單說,就是當你需要用錢的時候,像是買房、結婚等大額的支出。不論是支應什麼樣的支出需求,賣出資產是籌錢的一種方式。畢竟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理想人生

Image from Pixabay

結語

我很喜歡這本書,不只是它充滿數據的支持、清晰的說明,並且指出了一個人人都能做到的投資技巧「持續買進」,更重要的是,它透過了幾乎沒有人類可以忽視的議題「財富」,來讓我們反思,「你想要的理想人生是什麼?」

書中佳句

  1. 當我們有能力存更多錢時,就應該存更多;沒有能力存更多錢時,應該存較少。我們不應該使用靜態不變的法則,因為我們的財務鮮少是靜態不變的。
  2. 個人理財領域的最大謊言是:光靠樽節支出,你就能致富。
  3. 儘管你的錢還夠,但你仍然質問自己是否買得起這樣東西?若是,那麼,問題不在於你本身,問題出在你用來思考你的支出的心智框架。
  4. 你的錢應該被用來當成一種創造理想生活的工具,因此,難處不在於花你的錢,而在於想清楚你的人生究竟想要什麼。
  5. 我固然很希望你在財務面成功,但若你在心裡、情緒及身體健康等方面不成功,就算財務面成功,也是枉然。
  6. 在你的一生中,你的技能和知識可能增長,但你永遠不會有更多的時間。因此,想對抗時間的流逝,把你遞減的人力資本轉化為具有生產力的財務資本,唯一的方法是投資。
  7. 我們有能力去做多樣化,我們可以把擁有的投資主類多樣化,可以把擁有它們的時間多樣化。長期購買多樣化的生財資產,這是對抗露出醜陋面孔的市場波動的最佳方法之一。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