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話心得摘要
有的失敗要盡可能預防,有的失敗要盡可能提高發生機率,因為前者可能會造成嚴重問題,後者能獲得許多收穫,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好好面對失敗,逃避往往只會造成更大問題。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面對犯錯或失敗,你心中會有什麼感覺?我想通常是「擔憂」、「害怕」、「尷尬」、「焦慮」等負面感受,因為通常害怕的是隨之而來的「後果」,這會讓我們習慣性地盡可能去避開會失敗或犯錯的情境。但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失敗我們都應該避開,有些失敗反而能幫助我們更好成長。
本書中為失敗做了分類,其中一種「智慧型失敗」是作者透過各種研究與觀察發現的失敗類型,這種失敗是許多科學家、名廚、發明家都會擁抱的。這種失敗不止在實務面上可行,在情緒上也不會讓我們太過反感。甚至,當我們渴望在某個領域有所突破的時候,「智慧型失敗」能提升我們突破的機率,就如同大家耳熟能詳的愛迪生的故事一樣,在發明燈泡之前,嘗試了許多種材料都失敗了,最後他說:
我沒有失敗,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雖然理智上都知道失敗能為我們帶來成長的好處,但情緒往往跟不上,因此《正確犯錯》提供不同的失敗類型,有非常高的價值存在,因為光是認識不同的失敗類型,就更能讓自己往解法的方向去思考。除了失敗的類型之外,如何面對或預防各種失敗,也是推薦本書的原因,這些方法中,「減少否認的慣性思維」的技巧,是我們每個人立刻就能開始嘗試的技巧,幫助我們好好從失敗的經驗中吸收學習,而不是逃避忽略,並讓問題持續累積。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三種失敗類型
作者介紹了三種失敗類型,分別是「智慧型失敗」、「基本型失敗」與「複雜型失敗」,
智慧型失敗
我認為智慧型失敗某種程度是可以說是「刻意」為之的失敗,在選定的範圍與方向中決定執行的方法和期望達成的目標,並著手行動,即便最後的結果不如預期,我們也能從中得到一定的收穫,幫助我們調整未來的做法與行動,同時,風險是可控與可預期的。
怎樣的失敗才算是智慧型的?以下是書中提到的四個關鍵屬性:
- 發生在新的領域。
- 當下的情境讓人覺得很有機會實現目標(無論是科學發現,還是新的友誼)。
- 根據現有的知識是可行的(可以說是由「假設驅動」)。
- 失敗的規模盡可能小,但仍能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雖然這四個關鍵屬性,看起來就像是在學術、科學領域中比較有可能看到的,但在商業場景中也可能會遇到,例如: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選擇受眾或渠道來幫助既有的商品打入新市場,這樣的工作就是許多行銷工作者會面對的。
智慧型失敗也可以是很生活化的,例如嘗試新的食譜,結果發現味道不好吃,也算是智慧型失敗,但重點是,你從中學到了配方應該怎麼調整,來讓下次的嘗試更進步。
作者提到,我們不需要將這四個標準當作嚴格的關鍵檢驗,把它們視為區分智慧型失敗與其他類型失敗的有用指南即可。
基本型失敗
造成基本型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在熟悉領域的疏失,第二個是只有單一原因,像是計程車司機在熟悉的路上發生車禍,而發生原因是他在撿東西而分心了。
作者提到,造成基本型失敗的幾個原因,包含「大意」、「忽視」、「過度自信」與「錯誤的假設」。像是前面司機的案例,就是大意了。
我們每個人可能時常都會碰到基本型失敗,像是忘記設定鬧鐘導致隔天睡過頭、記錯班表時間而沒去上班、誤把網站產品的定價少打一個零等,有些只是小事,甚至不會讓人有「失敗」的感受,有些則會造成損失甚至傷害。
複雜型失敗
複雜型失敗發生在我們熟悉的環境中,這就是它們與智慧型失敗的區別所在,同時造成的失敗的原因又不只一個。
書中提到:「『許多小事』,無論大小,加起來就會導致失敗,這體現出第三類失敗的基本特徵。就像許多故事一樣,經常發生、但不會發生意外的『小事』,碰巧以錯誤的方式依序發生,從而導致失敗悄悄地突破平常會阻止憾事發生的護欄。」
造成複雜型失敗的原因往往錯綜復雜,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成因可以追溯到在這之前的次級房貸問題,在對於房貸風險的忽視,以及整個金融機構彼此的緊密合作,在風險產生後,陸續有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收,最後在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後對金融市場造成巨大影響,進而導致的全球性經濟衰退。
大到全世界的議題,或者是你沒注意到時間,導致匆忙出門,而忘記帶錢包,結果原本要走的路在施工只能繞路,還造成塞車,抵達約會現場發現沒有車位,最後不只遲到了半小時,還得請約會對象先付錢的窘境,導致你錯過了一位優秀條件的對象,都屬於複雜型失敗。
如何看待失敗類型
作者提到,這三種失敗的分類並沒有非常絕對的標準來劃分,你甚至會有個人主觀的看法。
在複雜型失敗的案例中提到約會失敗的情況,或許有些人會把它歸類為「基本型失敗」,原因是路上的施工造成塞車和繞路,才導致的失敗。這其實是一種「歸因謬誤」,也就是會讓人在他人失敗時,認為是人格特質問題;而自己失敗時會歸咎於外部因素。
但如果跟我一樣把它放在「複雜型失敗」中的話,我們就會看見這過程的許多因素,提醒自己未來可以提前作好準備,像是匆忙出門的問題,是一種「基本型失敗」,因此要行事曆上好好記下行程並定期做檢視;路途中遇到施工也是一種「基本型失敗」,因此可以事前確認好預計的車程,並多抓預計的行車時間;最後約會地點的車位,則可以視作一種「智慧型失敗」,因為是第一次去,而不清楚車位狀況,下次就可以提前找好附近的停車場,或者確認能不能預約停車位。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我前面會提到「光是認識不同的失敗類型,就更能讓自己往解法的方向去思考。」
當我們只用「基本型失敗」去看待這些情況,就容易產生「歸因謬誤」的問題,會很自然地「否認」、「忽視」實際情況的問題,而沒看到其中我們可以改善的環節。反之,如果願意好好看待這些失敗,就有機會增加許多「正確犯錯」的機會,讓我們在未來更加順利。

Image by Dharnee Mandee from Pixabay
如何應對失敗出現時的否認習慣
在前面提到面對失敗我們的天性中,容易有「否認」的習慣,在心理學方面被稱為「歸因謬誤」,面對這樣的天性,書中也提出了我們可以應對的方法。
這方法有有三個階段,分別是:停下來、挑戰、選擇。
停下來
意味著暫停,深呼吸,讓自己做好準備。
挑戰
指的是挑戰本能的想法。要反思,我們本能產生的想法,是理性的嗎?是否對於進步或達成目標有幫助?
選擇
要做出更好的選擇,也就是去做或去說能讓你更接近目標的事情。
這三個步驟能幫助我們在面對失敗的負面情緒時,帶來一個緩衝的空間,讓我們不被本能牽著鼻子走,逃離我們應該繼續待下去的戰場。如同神經學家弗蘭克(Viktor Frankl)所說的:
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這空間中,我們有能力選擇自己要做出的反應,而我們的反應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像是喜歡的工作面試沒拿到錄取通知,我們多數人肯定都會陷入沮喪和難過的情緒中,甚至認為自己是失敗的,但我們可以按照書中所說的先停下來,可能是深呼吸、可能是洗把臉,讓自己暫時不要深陷在負面情緒中。
接著挑戰這些負面情緒,「真的是我不夠優秀才無法得到offer嗎?」、「難道我只有這一個機會嗎?」、「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的每個提問自己回答得如何?」、「我終究走到了面試最後階段,可能是突然有其他情況產生」等。
最後,選擇最能幫助自己達成「找到期望工作」的選項,可能是「針對最後面試問答的提問再調整回答方式或肢體語言」或者「開始搜尋其他相似條件的工作」。
這麼做並不代表就能消除負面情緒,但重要的是我們從這樣的經驗中學到了什麼,並且如何做出更好的下一步決策。如果在求職的過程,或許這能幫助我們把每一次不利的面試經驗都用「智慧型失敗」的角度去探索,而更加幫助在未來能夠找到喜歡的工作。
結語
《正確犯錯》幫助我面對失敗有不同角度的反思,雖然「越挫越勇」、「要堅持」、「恆毅力」這類的概念確實也能幫助我們擺脫失敗的陰霾,但這是第一次這麼直接面對「失敗」這個概念。
讓我理解「面對失敗」也是一門深深的學問,其中有許多技巧可以運用,而不單純只是個人的抗壓性或特質來應對。
最重要的是,我們很難擺脫失敗帶來的負面感受,但我們肯定可以從中學到一些事情。
書中佳句
- 我們對失敗的厭惡反而會讓我們更容易經歷失敗。當我們不承認或指出小失敗時,就會讓它們變成更大的失敗。
- 禁止失敗的最可能結果不是完美,而是聽不到確實發生的失敗。
- 恐懼反應原本是一種保護機制,但在現代世界卻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它讓我們不敢在人際交往中冒些小風險,而這些風險對於大膽發言或嘗試新事物是必不可少的。
- 真正的失敗是相信如果我們沒有失敗的情況,別人會更喜歡我們。事實上,我們欣賞和喜歡那些真誠、對我們感興趣的人,而不是那些外表完美無瑕的人。
- 當你發現自己在想「我閉著眼睛都會做」時,就要小心了!過度自信是複雜型失敗和基本型失敗的前兆。
- 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這空間中,我們有能力選擇自己要做出的反應,而我們的反應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神經學家弗蘭克(Viktor Frankl)
- 在社群媒體上花費大量時間會產生將自己視為失敗者的風險,因為你在與其他人所展開精心修飾過的生活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