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話心得摘要
本書是一位典型成功人士,渴望財富、追求財富、獲得財富,直到放下財富的旅程,讓我們可以跟著作者從無到有,到擁有很多,再到放下,思考財富的意義。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本書的前半部,跟其他許多書籍一樣,都在告訴你財富非常重要,你必須努力賺錢才能無後顧之憂。作者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小時候家庭因為沒錢而遇到的問題來指出,他對於金錢沒有安全感,這也促使他相當努力工作,即便創業一段時間後,財富相對於其他許多人來說,有相當不錯的數字,他還是感到相當擔憂。
到目前為止就跟許多的企業家傳記相似,是一個人變有錢的故事,但其他書沒提到的是,要多有錢才足夠?
雖然本書沒有指出一個具體的數字,但可以從作者變得相當有錢之後,跟不少更有錢的人互動過程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答案同時也是本書的英文書名《Never Enough》。
作者提到,在即將跟查理蒙格展開合作之前,他決定跟他的好夥伴去見一些投資人、銀行家和上市公司的執行長,發現他們之所以成為超級有錢人是因為,「他們只談錢,尤其是沒賺到。」
每個超級有錢人都在互相比較,「他的豪宅相比另一位的只不過是『茅屋』」、「如果當初有投資airbnb,住在那棟更大豪宅的就是我了」,作者發現,就算有些人就算身價十億美元,還是會羨慕貝佐斯,因為「他買得起不錯的遊艇,但貝佐斯買得起超級遊艇。」這讓作者感到害怕,他想成為這樣的人嗎?
似乎自己看起來越成功,陪伴家人的時間就越少,甚至他的媽媽認為他被錢沖昏頭,這讓他深深反思「自己真的想要當一個前0.2%的人去和前0.1%的人比嗎?」最後他決定介紹一個更加適合的人選給蒙格,讓他們互相合作,而自己留下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我認為閱讀這本書很重要的收穫是,作者年紀輕輕就成為億萬富翁,卻在最黃金的時刻決定放棄更好的機會,他知道他的財富已經非常足夠,也甚至超過需求太多,比起更多財富更重要的是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陪伴自己孩子成長的時光。
雖然我無法體驗成為億萬富翁是什麼樣的感覺,但這本書還是刺激了我反思,在足夠生活的前提下,為什麼我們,而且是絕大多數人的我們,這麼執著於金錢,需要超過「足夠」非常多的金錢;以及,金錢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對金錢無止盡的追求,可能是來自同儕與環境
要回答前面提到的第一個反思「為什麼我們多數人這麼執著『更多的金錢』」,或許可以從作者的經驗中獲得一些可能的答案,也就是「同儕和環境的影響」。
作者在變得相當有錢,並且經歷一段時間的揮霍後發現,不管周圍的人在意什麼,他也開始在意那些東西,例如商業獎項。像TED大會和達沃斯這種專屬會議,像富豪爭相參加的火人祭(Burning Man)和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這類活動。其他成功的企業家似乎很關心這些,讓他也想追求這些事物。
作者指出,這原來叫做模仿慾望(mimetic desire),意思是無論你周遭的人認為什麼有價值和重要,你也會無意識地關心和想要那些東西,不管這些東西是單純的時尚選擇,例如手錶,或是比較複雜需要你花數十年才能得到的花俏頭銜。
像是對學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權威期刊發表論文;對演員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對作家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書本登上暢銷排行榜。「我們都是根據同儕告訴自己應該要什麼,並尋求外在的滿足。」
前一陣子媒體拍攝到黃仁勳戴上了一隻價值4000萬台幣手錶,而引發了許多網友的討論,可能是商業因素的考量,也可能他有受到模仿慾望的影響。或許黃仁勳就像本書的作者一樣,開始去在意其他成功企業家在意的事物。
針對模仿現象,作者提到一段相當值得反思的感觸:
這種模仿現象之所以可悲,在於它讓人們為了達到同儕認同的目標而犧牲自己的幸福,即使我們並非真的渴望那些東西。這種現象無所不在,很早就開始鎖定最沒有安全感的人侵襲。你可以去看任何一所高中的走廊,每個小孩都想和別人看起來一樣,說著和別人一樣的話。看看社群媒體的網紅,他們隱隱約約都在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這個問題我想來自於我們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同時,如同《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書中提到的:「社群媒體錯誤地配置了我們對『正常』的看法,它改變了我們期望經歷的事物和我們感到驚訝的事物。」
社群媒體把他人「精心編制過的美好生活」大量傳播,讓我們以為那就是常態,所以我們應該也要活得像那樣。有些人甚至開始模仿,自己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實際見過一次面的人的生活樣貌。
同儕或社群媒體內容會吸引我們,是因為那裡面有我們嚮往的或喜歡的樣貌,但我們還是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那只是你可以參考的一種生活樣貌的可能性,否則你只是在過他人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如同《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提到的:
「事實上,真正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時,未來不會是清晰的,因為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實際上是在追隨別人的生命藍圖。」

Image by Nino Souza Nino from Pixabay
金錢的意義是什麼?
作者從一個在咖啡廳工作的打工人,變成億萬富翁的過程中,第一次體驗到很有錢的時刻,開始了將近十年揮霍的生活,瘋狂購物、跑車、豪宅和貴的離譜的遊艇。
而在這之後,作者有了一些根本的體悟:「我的終極目標是擁有自由和擺脫憂慮。但諷刺的是,花時間和精力擁有這些昂貴的玩具,卻反而佔用了我的時間,讓我更憂心。這是一場慘勝:我在這場看似勝利的戰役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同時讓人驚訝的是「絢爛的東西竟然這麼快就歸於平淡生活的一部分。」
最後作者發現,對他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只不過是一些有意義的時光,例如在公園幫兒子推盪鞦韆、在個人的小屋欣賞湖上的日落、和老朋友共進晚餐時笑聲不斷、一場很有挑戰性的網球比賽、一邊看著孩子在院子嬉笑玩耍,一邊靜靜切著蔬菜。
我認為作者的這段旅程,就像《流浪者之歌》的悉達多所經歷的一樣,悉達多從小就是一位備受矚目的僧人,但在成為青年之後,決定去體驗世俗,並在獲得這些經歷後說道:「孩提時代的我就知道塵俗的享樂及財務為邪惡之物。我長久以來就知道這一點,但只是才剛有所體驗。如今我不僅在理智上,而且是以我的眼睛、我的心靈及我的味口深知其意。我懂的這一點真值得高興。」
如同本書作者在他成為超級富豪之後,體悟到財富並不是全部,甚至讓他的內心更加容易焦慮和失去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因此英文書名《Never Enough》正是作者實際走過追求財富的這趟旅程後的最終體悟。
文章寫到這邊,突然想起一位念碩士班時,因為被安排在同一場的口試而認識的學長。在口試當天,或許因為準備的相當充足,而心情相當雀躍,也讓他話匣子打開,跟我們聊到了他先前投資鴻海股票上漲,讓他當時資產即將達到八位數。
當下相當恭喜以及羨慕那位學長,但這件事很快就被我拋諸腦後,因為那終究不是我的人生,我也不認為我一定要資產有八位數才能過得快樂。那些浮上心頭的快樂畫面,是和家人一同吃飯、有一個精心佈置過的舒適住處,或者翻書到一半抬起頭看見外面的晴朗天空,剛好身旁在閱讀的另一半也抬起頭和我相視一笑的放鬆時刻。
結語
最近,年輕的同事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如何去調適自己?」他的問題指的是,一直看到其他人賺很多錢,自己沒有賺到那些錢的心理不平衡。
對我來說,並不是完全不在意錢,而是我知道對自己來說有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只是一直盯著自己和別人的差距,那肯定過得很不快樂,而我那些重要的事情,會幫助我把注意力從「錢」這件事情上移開,當我看向「錢」的時候,是因為我有想達成的事情需要錢,所以努力賺錢、存錢,而不是僅僅因為錢很重要所以不斷賺錢。
當然,我想做的事情不會是在威尼斯辦一場世紀婚禮、搭乘超級豪華郵輪環遊世界,或是是買非常多台超級跑車。
我想做的事情,可能需要用到一些錢,但都不是需要豪砸很多錢的,只是一些社群媒體上看不到的、只是身為人類才會有的、只是對我個人來說重要的事情。
書中佳句
- 實際上查理蒙格告訴我們,與其努力表現得很聰明,他更傾向避免愚蠢。
- 即使是一家由十二歲孩子經營的公司,它本質上也是在幫別人解決問題。
- 《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作者高汀(William Golding)剛剛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一位年輕作家問他獲獎後有什麼感覺,他的回答很生動:「你會知道誰討厭你。」
- 讓人驚訝的是,絢爛的東西竟然這麼快就歸於平淡生活的一部分。
- 我花了十年試過各式各樣的東西,包括瘋狂購物、跑車、豪宅和貴的離譜的遊艇後,終於有了一些根本的體悟:我的終極目標是擁有自由和擺脫憂慮。但諷刺的是,花時間和精力擁有這些昂貴的玩具,卻反而佔用了我的時間,讓我更憂心。這是一場慘勝:我在這場看似勝利的戰役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