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打造第二大腦》心得 – 建立一個讓我們大腦能力解放的外部知識系統

打造第二大腦

一段話心得摘要

有別於「過往的井然有序」,第二大腦系統用更符合大腦思維的方式建立知識系統,幫助我們更有創意和生產力,而透過CODE法,讓你可以打造專屬於你的知識系統(第二大腦)。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當我們看見知識分享者清晰、輕鬆地分享某個領域的知識時,除了吸收對方所分享的內容,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可以如此有條理、系統地分享,甚至以此為業來賺錢。

那是因為我們習慣囤積資訊,就像倉鼠儲藏食物一樣,儲存了大量資訊,卻沒有加以有效運用,反而常常在想要找出需要的資訊的時候迷路,或者為了維護這些資訊而時常感到焦慮。

《打造第二大腦》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書本。

整理好資訊的關鍵不在於用多好的筆記軟體,或是多頻繁地更新、儲存手中的資訊,而是一套能幫助手中資訊更好串連的系統,稱為「CODE法」。

所謂的系統,基本上會包含一定的規則,遵循這些規則成為一套顯而一間的秩序,正是打造系統的目的,因為有了秩序之後,我們在相關的行動上就不需要再花太多心力去注意,而可以將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物上。

就像車子這個系統一樣,絕大多數的車子都有相似的構造和功能,我們剛開始駕駛的時候肯定不熟悉,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在每個功能上。然而一旦熟悉了所有功能,開車就變成了一件容易的事,並且能帶你到更遠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麼本書即將要打造的第二大腦,可以被稱為「知識系統」,在你駕馭這套系統之前,你必須熟悉「CODE法」的每個功能或稱之為步驟,包含了: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如同學會開車一樣,當你更加熟悉第二大腦這套知識系統的應用時,這套系統將能把你的創意力和資訊帶往更高更遠的地方。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大步驟(CODE)

第一步 獲取(Capture)──儲存引發共鳴的資訊

要建立知識系統,第一步當然需要有足夠的資訊,作者在書中提到:「資訊並非奢侈品,它是我們存活在世非常基本的必需品。」

進一步反思這句話,就會知道資訊如同必需品一樣,我們不能缺少,但也沒必要過多反而會變成負擔。也正如我們必須好好選擇日常吃下肚的食物,決定什麼資訊對自己有益,什麼應該踢除。

因此,我們必須好好篩選所需的資訊。但問題是,我們應該搜集什麼資訊?

答案很簡單,搜集對你有幫助重要的資訊。

書中提到了在許多領域都有貢獻的偉大科學家理查・費曼,為何能夠如此多產的訣竅。費曼在某次採訪中提到,他在心裡保有自己的十二道難題,每當聽到有相關的研究或資訊的時候,就會拿這些資訊來測試自己的難題,檢視是否有所助益。即使這些問題可能通常都不會有什麼變化,但隔一段時間成功之後,就會有人認為他是天才。

在腦神經科學的領域,有提到大腦的某個功能,叫做網狀活化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就會開始作用。這個功能,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我們要注意的事物。也就是說,當你設定難題之後,RAS系統會幫助讓你更容易注意到與你的難題有關的資訊。

除此之外,在搜集資訊的過程你也可以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來判斷是否儲存眼前的資訊。

  1. 是否對我有所啟發?
  2. 是否派得上用場?
  3. 是否與自己息息相關?
  4. 是否令你意想不到?

不論是自己給自己的難題,或者這四個問題,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判斷資訊是否值得搜集下來,避免未來的你被無數不相關的資訊給淹沒。

第二步 組織(Organize)──著眼於可操作性

通常你記事的資料夾會怎麼把資訊做分類,是不是按照各種事物的特性,例如「家具」、「人工智慧」、「投資」等類別區分?

但作者提到這樣的分類方法,就像你在廚房,因為果乾、果汁、新鮮水果都是水果,而都放在一起儲存一樣荒謬。

對此你可以使用PARA系統,你想儲存的資訊都可以放入這套系統的四大類別之中。四個字母分別代表:

  • P專案(Projects):你的職涯或人生中正努力進行的短期任務。
  • A領域(Areas):你想要逐步掌理的長期責任範圍。
  • R資源(Resources):未來可能有用途的題材或旨趣。
  • A檔案庫(Archives):來自其他三大類別的備而不用事項。

PARA本身具備順序性,專案通常是最具立即操作性的內容,而檔案庫則是處於備用狀態的資訊。因此你可以透過以下幾個問題來詢問自己手上的資料應該存放到哪一個資料夾。

  1. 這一則筆記對哪一個專案最能派上用場?
  2. 如果對各專案都沒用,那麼它對哪個領域最有用處?
  3. 如果對各領域都沒用,那麼它屬於哪種資源呢?
  4. 如果不屬於任何資源,那就把它放進檔案庫。

除了新獲得的資訊可以依照這些問題來判斷放到哪一個資料夾中,你也可以根據需求隨時調整筆記的位置,像是當專案已經確定完成,幾乎不會再更新,也不屬於特定領域,就可以從Projects移動到Archives。

使用PARA系統來為你的資訊做分類還有另外一個好處,也就是不論你在哪一個軟體或平台上,都可以運用這套系統做分類,讓你建立起一套邏輯一致的分類,就不容易找不到想要的資訊。

Image by Ulrike Mai from Pixabay

第三步 萃取(Distill)──找出精髓

許多人的行動只到存放筆記,但往往忽略了一個重點,也是作者在書中強調的重點:「做筆記是為了把知識傳給未來的自己。」

如果你存放了一則筆記,卻再也不曾使用過,那這則筆記其實也就毫無意義了。但當我們搜集越來越多的資訊之後,要怎麼在眾多筆記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內容呢?關鍵就在於筆記是否具備「可發現性」。

可發現性指的是,我們能否輕易找到和取用當中最立即有效的特定重點。要讓筆記具有可發現性,我們可以運用累進式摘要來讓重點更加顯而易見。

累進式摘要總共有有四個層面,
第一層:存下文章、影片、圖片等資訊,最優質段落的內容到筆記中。也就是搜集和組織。
第二層:標記這些內容最重要的部分。把內容標記上粗體或其他記號,讓內容更加凸顯。
第三層:用更醒目的顏色標記重中之重。在原本標記粗體的地方找出更加重要的內容標上顏色。
第四層:你可以用自己的口吻,一句話整理出整段內容的摘要。

而在標記重點的過程中,有幾個事項要特別注意。

首先是,不要過度標記。想像一下一本有滿滿螢光筆標記的課本,是不是幾乎讓你無法明確知道哪裡才是重點。按照作者的經驗法則,每一層標注的重點,通常不超過上一層的10%~20%。

第二是,不要漫無目的的強調事情。如果你不知道現在的內容標記重點是為了什麼,不如等到你清楚了之後再來標記,否則你可能花了許多時間做標記,最後卻沒有用上這些重點。

最後,不要把標記重點過度複雜化。在標示重點時,無需對每個內容都進行分析。我認為也不是每一則筆記都需要做到第四層的摘要。每則資訊對你的重要性都不盡相同,能激發你的創意,令你意想不到的才是值得花更多時間理解、分析的資訊。

第四步 表達(Express)──秀出你的成果

打造知識系統,最重要的就是讓你的系統為你帶來幫助和好處,尤其如果你是知識工作者,那麼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能為你帶來許多創意上的幫助。前面談的三個步驟都是為了最後這一步:表達,而所做的努力。

知識工作者要透過知識來變現,為自己賺取收入,所以肯定需要累積資訊,並且轉換成能夠給予他人使用的有價值內容。但如果不是知識工作者的人呢?有需要進行表達嗎?

需要的。

作者提到的「表達」,並不只是對一大群人展現你所整理的內容,即使只有家人、隔壁鄰居、幾位好友,甚至只是寫給自己看得不公開文章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而表達不是所有內容都完成了才可以做,你應該在有一點小成果的時候就開始做表達,也就是向他人分享。這過程會涉及一個作者提到的概念:中間產物封包(Intermediate Packets)。

中間產物封包就是一個個小小的筆記、概念、想法等。在專案管理的領域中有一個名詞叫做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其實就是類似的概念,把專案拆解成各個小單元。

而你每次都應該只針對一個中間產物封包做加工,加工到一定程度,就能向他人分享以獲取回饋,然後再快速回頭修正內容,這樣才能夠足夠快速讓你成長和修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認為這也如同卡片盒筆記的關鍵概念一樣。在卡片盒筆記中,提到這樣一個概念:「所有的文章、專案都不應該從空白開始,而應該從你已經累積的筆記開始。」因為你過去就會把類似概念的筆記存放在一起,當相似概念的筆記累積到一定數量,就能成為一篇文章,而你也無需無中生有。

這就是中間產物封包也能帶來的效果,當你累積了足夠多的中間產物封包,就能把這些小單元串連起來,變成一個新的專案,甚至在各個不同的中間產物封包之間看見新的創意。

Image by Phuong Luu from Pixabay

第二大腦的四大基本功能

前面提到了第二大腦的關鍵步驟CODE,接著要分享的是,第二大腦為什麼重要,為什麼能為我們帶來幫助。

以下有四個面向:

一、使我們的構想具體化

當我們把腦中的想法呈現在外部之後,我們就能以更加清晰的角度去看待,使模糊的概念變得明確。進而對資訊進一步編排、編輯與整合。正如黛博拉・錢伯斯(Deborah Chambers)和丹尼爾・瑞斯伯格(Daniel Reisberg)兩位學者對心像認知能力(mental visualization)侷限性的研究發現,「我們發展來應對外在世界的技能,遠超越我們處理內在世界的能力。」

二、揭開不同想法之間各種新的連結

第二大腦把各種資訊變成一個一個清晰可見的節點,讓你可以更加容易把有相似概念的資訊連結在一起,從而產生創意。神經科學家南希・安卓森(Nancy C. Andreasen)曾對卓越科學家、數學家、藝術家、作家等富創造力人士做過密集研究,她的結論指出:「具創新力的人在認知各種關係和建立關聯性與連結方式上優於一般人。」

假如你曾玩過Scarbble這種拼字遊戲,應當知道拼出新字的最佳方法,正是不斷嘗試各種不同的字母排列組合方式。在第二大腦裡,我們可以做同樣的事情:打亂各種想法的條理使其混合在一起,直到料想不到的主意浮現出來。你一開始時放進第二大腦的材料愈是多元異質,得出的連結方法將更具原創性。

三、使我們的種種構想與時俱進

當我們規劃一場活動、設計一個產品或主導一項提案時,往往仰賴當下想到的點子。即使集思廣益,我們依然只會看重一些當下的念頭。這樣做的話,通常很難想出一個有創意的點子。這種思維傾向被稱為「近因偏差」(recency bias)。也就是説,我們偏向於喜好最近出現在腦中的構想、解決方案及各式影響,而且不在意它們是不是最好的。

透過第二大腦累積的各種資訊,讓你能夠擺脫當下的侷限,善用累積了數週、數月甚至數年的創造力,將能開創何種格局。擁有第二大腦即可恆久保存無數的構思以長期使用,這使得歲月推移成為你的益友,而不是敵人。

四、強化我們的獨特觀點

普林斯頓大學新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某些特定種類的工作最不可能在未來幾年自動化。令人意外的是,那些並不是要求高等技能的職位,或是需要長年培訓才能做到最好的工作,而是要求從業者「不但要能傳達資訊,更要有出色的詮釋資訊能力。」換句話說,涉及推廣或守護特殊觀點的工作,最有可能不被機器奪走。

由於第二大腦累積的是你在乎、專注的內容,並且你在過程中找到不同的訊息連結方式,而產生創意的看法。即便可能產生創意的當下你的手中沒有太多可以支持這個新想法的資訊,但你會開始搜集其他證據、圖解、論文等資訊,幫助你新產生的獨特觀點更具說服力。

結語

閱讀完這本書,我才突然到意識自己過去很少在工作中留下能對未來的我自己帶來幫助的資訊,這指的並不只是SOP、工作技巧這些資料,而是在工作過程中搜集的資料、專案成果、獲得的想法、產生的創意等。

並且另一面來說,我分割了工作和生活兩個層面的資訊,但實際上它們都是我在意的內容,因此上班的時候,如果出現我對生活相關內容有幫助的資訊,就應該立即記錄下來;或是反過來說,如果下班時間看到了一則對於工作專案能夠帶來幫助的資訊,我就應該記錄下來。

相信這麼做才能讓我在工作與生活都更容易往前進步。

書中佳句

  1. 如果你無法在未來解讀筆記內容,或者內容過長而使得你望而卻步,那麼這些筆記將毫無用處。
  2. 資訊並非奢侈品,它是我們存活在世非常基本的必需品。
  3. 獲取知識就是從閱讀和生活中挖出智慧寶藏。
  4. 做筆記的人必須維護好你的筆記,使它們能夠保存到未來,如此你對知識的興奮和熱忱才會與日俱增,而不致煙消雲散。
  5. 構想總是會隨時間推移而快速地從我們的腦海淡出。著手落實才能真正使你的想法堅持下去。

發佈留言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