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金錢心理學》心得 – 我們評估價值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

金錢心理學

一段話心得摘要

當我們無法或不願意以該有的方式思考花錢決策時,便會訴諸種種心智捷徑。許多思考捷徑能夠幫助我們應付金錢的複雜性,卻未必能夠幫助我們以最有益或理性的方式思考金錢的使用方式,而且往往導致我們不正確地坪估。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你認為你有多擅長理財?每一筆錢都花在刀口上嗎?先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 用信用卡或現金付款有差嗎?
  2. 你覺得多花一點時間找尋更好的房貸方案對財務比較有幫助,還是多花一點時間找比較便宜的加油站?

第一題你可能會覺得,金額一樣的話,兩種方式沒有差別啊,反正都要付一樣的金額。但實際上,研究指出用信用卡付款,比起現金付款,更容易讓人花的更多,也更有可能忘記自己花了多少。

而第二題,在現實中,許多人常常會花時間去節省加油的費用,但卻不願意多花時間了解更好的房貸方案,即使兩個方案利率只差0.5%,但以房子貸款的金額來看,就會產生相當大的差異。

即便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如你所料,但你是否想過,「公平性」、「相對性」、「敝帚自珍效應」、「定錨效應」這些心理學會聽到的概念,都會在無意識之間影響你的消費策略。

一個馬克杯,當人要買的時候通常會認為價格偏高;但當一模一樣的馬克杯,賣家出售的時候,通常會認為自己的馬克杯價值更高,這就是「敝帚自珍效應」。馬克杯的功能是固定的,它的價值不管買賣,應該也是相同的,但當賣出的時候,卻會因為我們內心的想法變化,導致看見的價值改變。

或像是書中提到某個案例,案例中的主角因為沒帶傘,而在剛下雨的時候走進一間商店要購買雨傘,但看到原本5美元的雨傘,要賣10美元,感到非常憤怒,因為他認為這是「趁火打劫」。最後一氣之下,寧願淋雨回家,這就是「公平性」的影響。雖然下雨當下雨傘價格提高了,但多花5美元可以讓自己舒服乾爽地回到家,這是當下重要的價值,然而故事主角認為自己被打劫而拒絕,而選擇讓自己淋成落湯雞。

甚至是日常所見的「語言文字」、「期待」都會影響你的消費策略。想想看「一個擁有多種蔬菜與佐料的漢堡」、以及「撒了芝麻的麵包,夾著兩片全牛肉餡、特殊醬料、萵苣、起司、醃黃瓜和洋蔥!」哪種會讓人比較容易想購買?

這就是本書撰寫的目的,揭露我們對於金錢的常見思維,以及我們在思考金錢時常犯的錯誤。書中提到:「我們對於金錢運作的了解、實際的用錢方式,以及應該如何理性思考並使用金錢,三者間經常存在著落差。」

本書能幫助我們去看見一些消費時的迷思,我認為閱讀這本書能得到非常重要的收穫就是「該花則花」與「該省則省」。如果你一直都有在使用記帳軟體,卻還是無法把錢存下來,那我想你能從這本書的「心理帳戶」相關內容找到一些答案。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我們會逃避痛苦

讓我們先回到文章開頭第一題:用信用卡或現金付款有差嗎?

在這個部分可以直接的回答,有差,而且是明確的差異,在許多層面上影響著我們。

這是因為花錢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某種版本的痛苦,由學者卓瑞森・普瑞克(Dreazen Prelec)和喬治・羅溫斯坦(George Lowenstein)的研究文獻<紅與黑:儲蓄與負債的心裡帳戶>所提出,並在本書被稱為「花錢之痛」。

「花錢之痛」這個名詞,原本是指花費所導致的苦惱與不安,但近年來使用神經成像及磁振造影所做的研究顯示,付款確實會刺激腦部涉及處理身體疼痛的區位。

也就是說,花錢真的會痛。所以我們常常選擇容易避開這種疼痛的方式來消費,也就是「信用卡」或是如今的許多電子支付方式,在這邊先繼續以信用卡作說明。

而人類逃避痛苦的天性,讓我們傾向使用信用卡這類不會感到疼痛的消費方式,導致的結果往往讓未來陷入更大的麻煩中。

作者指出,花錢之痛是兩項因素的結果,一是錢離開荷包的時間和我們實際使用東西的時間兩者的時間差,二是我們對付款本身的關注程度。因此,公式就是:花錢之痛=時間+注意力。

信用卡讓我們可以先消費,預購一些過一段時間才會得到的商品,拉長了付錢的時間,因此當得到商品的時候,通常我們沒有實際付錢的感覺。再加上使用信用卡付款的當下,我們並不會有實際掏錢出來的動作,不會看著實際的鈔票從自己手中到到他人手中,只不過是一些數字的概念,以及即將可以獲得的商品。

因此,從公式可以看到,信用卡或各種電子支付,如何讓我們深陷於消費的快感,而忽略這會在未來造成多大的麻煩。

此外,花錢之痛還有以下三個影響。

一、讓我們更加傾向「預購」,因為若是採取預付模式,我們會願意消費的更多;若是採取後付模式,我們的消費將會減少;若是在使用當下立即付款,我們的消費會變得更少。

二、當一筆錢被分配在特定類別,我們就會假設這筆錢已經付出去了,在實際使用時,不會感覺自己正在花錢。像是書中提到,我們平時可能只會買小杯的咖啡,但如果是使用商品卡,就會揮霍買一杯特大杯的特殊口味那堤,順便帶一塊義式餅乾。我想這就是為什麽許多商家都喜歡推出商品卡、儲值服務。當你預先把錢放到這個帳戶當中,你就會假定這筆錢「早已花掉」,而在實際花費的時候不會感到心痛。

三、使用信用卡消費時,我們傾向思考購買的好處;反觀付現購物時,則會讓我們思考購買的壞處,以及把錢花掉的壞處。……相同的商品和價格,但付款工具、付款容易度的不同、花錢之痛的感受程度不同,導致我們對消費的價值評估也不同。

雖然信用卡的消費模式會讓我們避開「花錢之痛」而導致許多問題,但作者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消費都應該去意識到「花錢之痛」,像是蜜月旅行,或其他一生一次的體驗,就應該好好享受旅程和體驗。

而在平常花費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加有意識地讓花錢這件事情變得顯眼,透過「尤里西斯約定」的技巧,讓花錢這件事變得困難,像是「降低信用卡額度」、「限制錢的用途與金額」、「把錢先轉至儲蓄帳戶」等。

尤里西斯出現在希臘神話中。其中一段故事中,尤里西斯與船員航行至海妖賽蓮的海域。賽蓮是會用歌聲誘惑人,引導他們航向自己,並使船觸礁而沈默的妖怪。尤里西斯知道自己無法克制誘惑,因此要求船員把自己綁在船桅上,同時所有的船員都要把自己的耳朵封住,這樣讓他能聽到歌聲,卻又不會被誘惑。

因此,「尤里西斯約定」指的就是透過事先強制的設定和要求,讓自己不會做出被誘惑的舉動,而讓自己持續朝著期望的目標前進。

信用卡與現金

Image by Michal Jarmoluk from Pixabay

語言對你的消費決策的影響

為什麼許多人都喜歡去餐廳用餐?撇除運送過程導致風味下降的問題之外,在家吃和在餐廳吃應該是一樣的滋味,獲得一樣的滿足。但人的價值判斷不是這樣運作的。

書中提到一位名叫雪柔的女性,在辦公室和在餐廳吃了一樣的食物。同樣的壽司和葡萄酒,雪柔在辦公室吃覺得不怎樣,但在餐廳吃,她留意到服務人員描述它們的語言,在辦公室因為還要工作,對她來說只不過是吃了一個「起司漢堡」,但在餐廳用餐,她注意到服務生的介紹,這是一個「本地老山羊羊奶起司搭配手工製草飼牛肉」製作而成的漢堡,這讓她的注意力導向了一種更好的體驗。

客觀來說,如何描繪一個品項,應該是沒有影響的,一個漢堡就是一個漢堡,一部Toyota就是一部Toyota,不論用多少語言文字或什麼樣的風格來描繪,基本上都不會改變本質。我們獲得的就是一個漢堡、一部Toyota,只是在各項東西之間做出選擇,不是嗎?

不是這樣。早年的決策研究就已經顯示,我們其實是在各項東西的描述之間做出選擇,而不是在各項東西之間做出選擇。語言文字改變價值的神奇力量,就在於此。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廠商會創造出許多讓人眼花撩亂的名詞,像是酒商自行創造的「單寧」、「複雜性」、「質樸」、「酸度」等;咖啡產業時常提到「單品咖啡」、「單一原產地」、「公平交易咖啡」、「貓腸子無法消化而自然排出的咖啡豆」或「麝香貓咖啡」。

這些說明讓我們對於一件不甚熟悉的事物,似乎多了一些認知以及感受。並且雖然語言文字雖然並未改變產品本身,但改變了我們和商品之間的互動,以及我們對一項商品的體驗。這些語言文字使我們用不同方式思考、聚焦、注意、放慢感受一項體驗,用不同方式體驗這個世界。

最後,我們給於這些物品賦予更高的價值,並認同店家訂出的更高價格。

如果透過語言文字能獲得更好的體驗,我認為還是值得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提供表演、桌邊服務、優質環境等,這些不屬於食物本身的體驗的餐廳總是能高朋滿座。

因此,如同前一個關鍵收穫結尾提到的,如果為了更好的體驗,我們可以接受這些並非食物本身的服務而帶來的更高價格,但也務必睜大眼睛仔細觀察,店家是否有濫用服務之名,僅因為其他人也這樣收費,所以跟著收費的問題。

結語

如今是一個過度消費的時代,我想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許多企業比我們洞悉花錢的心理機制,因此不斷創造出可以刺激我們消費的工具和環境。讓我們無痛買下許多物品,更容易買,也同時買的更多,創造出太多實際上不需要的慾望。

因此,談得遠一點,或許當我們每個人都能更有意識地善用「花錢之痛」,而將低不需要的消費,這世界的浪費就得以減少,甚至環境的破壞也會減少。這是我提醒自己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並且小小期待越來越多人可以一起意識到這厭世,一同減少不必要消費,讓世界更好。

書中佳句

  1. 事實上,我們不甚瞭解錢為何物、錢帶給我們的用處;更出人意外的是,我們非常不了解錢對我們的影響。
  2. 可以用錢來做幾乎任何事,並不意味就可以做所有事,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必須做出犧牲,必須選擇「不做」什麼。這意味的是,每次在用錢時,絕對必須考慮到機會成本,不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考慮。
  3. 當我們無法或不願意以該有的方式思考花錢決策時,便會訴諸種種心智捷徑。許多這類的思考捷徑能夠幫助我們應付金錢的複雜性,卻未必能夠幫助我們以最有益或理性的方式思考金錢的使用方式,而且往往導致我們不正確地坪估。
  4. 快樂似乎往往不是那麼反映出我們實際的幸福程度,而是反映出我們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後的感想。
  5. 只要我們意識到為了逃避痛苦所做出的選擇,就能夠正確看待、評估這些痛苦,限制它們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6. 早年的決策研究就已經顯示,我們其實是在各項東西的描述之間做出選擇,而不是在各項東西之間做出選擇。語言文字改變價值的神奇力量,就在於此。
  7. 不論生活境況如何,我們都相信,不該總是從錢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決策,應該從人生的角度來思考。
  8. 我們或許能夠正確研判各種選項的價值,但若我們無法自制,最終還是會做出錯誤選擇。

發佈留言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