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推薦這本書?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Steve Jobs
如果你希望參考某些人生前輩的故事,理解人生遇到不同情況可以怎麽做出決策,那麼這本《決策的藝術》會相當適合。這本書沒有高深的技巧、沒有複雜的判斷要素,也不會要求你要有如同偵探般細微的觀察力,只是希望你好好認識自己,好好思考人生謝幕時的畫面。
這本書並不會告訴你「在特定情況下,要用什麼因素來做決策」這樣可以套用在對應狀況的公式,而是在告訴你「你過去的每個決策,去形塑了現在的你,因此你應該要時時刻刻記得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會影響你打算做的每個決策。」
我認為這些決策,就如同開頭的賈伯斯這段話所提到的「dots」。我們在做決策的當下並不知道它會對未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但當你時時記得你最後想成為的樣子(書中稱之為最終總結),你的決策就會持續讓你朝那個樣子靠近。
賈伯斯所說的話,是從現在往回看去理解每個dot的意義,而《決策的藝術》則是從最終總結回推現在該怎麼做。因此,與其說這本書在教你做決策,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更像是在告訴你,「該如何成為想成為的樣子」。而朝著想成為的樣子前進的同時,你會不斷遇到是否該「開始」、「留下」與「結束」的決策時刻。
就像此時此刻,你可以先選擇「留下」,繼續往下閱讀,評估這本書是否可能為自己帶來幫助;「開始」思考自己最終想成為的樣子;或是如果對最終總結已經有眉目,那麼就可以「結束」已經不再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背負的期待。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本書摘要
作者特雷・高迪在司法體系任職了二十多年,之後連任了四屆的美國眾議院議員,有幾次他在即將拿到夢想許久的機會或職位的最後,選擇了放棄。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有兩次。
一次是,在他花了很多努力,應徵找尋全國各地期望的職位的過程,好不容易拿到了一個面試機會,並且很有機會錄取,卻在即將搭上前往面試的飛機前,思考「就算坐著夢寐以求的工作,但放下家人,到一個距離遙遠的地方,久久見一次面,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很快作者就放棄了這次面試機會。
第二次是在政壇打滾多年後,作者有機會可以做跟自己過去非常欽佩的一位法官相同的位置,這對他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為這無疑是他年輕時想像過的職涯金字塔頂端。但在當時,對作者來說,重要的事情已經改變了,和自己熟悉的人一起工作的重要性已經遠高於職務內容。
書本內容分為三大章節,根據作者的人生歷程分享三個做決策的關鍵時機,「開始」、「留下」與「結束」。每個章節內容都是作者在不同階段如何行進決策的故事,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兩個故事,作者其實用了許多資訊和思考來進行決策。
雖然不少內容已經是老生常談,但透過作者個人的經歷讓這些老生常談變得相對具體,尤其是貫穿全文的主軸「好好思考人生最後希望別人怎麼說起你」。作者希望自己最後被人談起時,是「風趣又公正」的,而這個最終總結,則影響了作者思考要「開始」、「留下」與「結束」時的決策。
Image by GreenCardShow from Pixabay
關鍵收穫與心得
進行決策時,請將他人與代價納入考量
作者分享到進行決策時應該要把哪些因素納進考量,我們一般在考慮未來的時候理所當然的會根據目標、機會、風險來進行考量,但作者在種種應該考慮的項目中提到兩項我認為非常重要的項目:「他人」與「代價」。
這從前面提到的故事,作者因為考慮了和家人的相處,放棄好不容易獲得的面試機會,就可以看出來家人對作者的重要性,以及為何會將「他人」與「代價」納入考量。
考慮他人指的是,你做的決定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是否是真實抑或只是自己的想像。而代價則是要問自己這樣的付出是否值得。我認為把這些項目也考慮進去,才能幫助自己認清實際狀況以及專注真正的目標。畢竟我們都時常聽過這樣的故事:為了照顧好家人,努力專注在事業上,卻反而忽略了與家人的相處時間,導致跟家的關係不和睦。那這樣真的算是照顧好家人嗎?
留在你當前的處境中不一定是壞事
作者曾有過想逃離某個決定的時刻。在求學時曾選到一門不是自己想要的課程,一開始要棄選,但在課堂老師的利誘下繼續把課修完。而回頭看這段歷程,作者了解到,忠於自己的選擇、挑戰自我,以及當事情不如預期時,不選擇逃跑有多重要。
對我來說,想逃離非預期的情況容易發生在工作上,像是「非預期的專案或工作內容」,而當碰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過去時常會覺得應該要趕快找機會離開,或是改變它。而情況維持越久,離開的渴望就越強烈,對工作卻只有越來越抗拒,進而影響整個工作表現。
但如果不是影響身心和非常負面的環境,或許我該試著接受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學到更加重要的東西,也就是耐心。畢竟即使按照夢想做出決策,也還是會碰上自己不喜歡的事。想成為資料科學家,擁有一流的分析能力,你得學好數學與程式語言;想與外國人流利對話,開始學習新語言,你得開始背單字和學習文法。而在沒那麼喜歡的環境中,可以幫助自己培養耐心,並且學習用更成熟的心態去面對挑戰。這樣的過程我相信也會如同作者所說的,在未來幫助自己度過某些困難的時刻。
就算某個決定的結果不如預期,選擇留下來會幫助你變得更有耐力。這樣的耐力將會陪伴你度過蜿蜒曲折的旅途,直到人生的終點。我們越常改變路線、試圖走捷徑,以及避開某些小麻煩,我們越有可能迷失方向,而且不確定該怎麼回到正軌。對自己的選擇投注更多心力(即便它不符合我們原本的期待),往往會帶領我們抵達我期望的那個目的地,同時在這段過程裡,使我們變得更了解自己。
Image by wal_172619 from Pixabay
夢想可以隨著時間調整
作者在即將結束政治生涯的時刻,有機會獲得自己從年輕時就夢想能夠當上的法官職位,能力、時機、機會都成熟了,只要他答應接下職位,他就能跟從小仰慕的法官坐上相同的位置,但這時候卻選擇了結束。
「夢想不是跟著我們一起改變,就是我們為了使自己變得更好,選擇讓它們退役。如果你讓夢想成為束縛,終將因此不堪負荷。」提到這句話的作者,清楚自己在獲得機會的當下,需要與想要的已經不一樣了,如果接下該職務,他將繼續面對許多負面的事件,但那時候他的內心更渴望平靜的生活,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工作,因此選擇了結束這個夢想。
你的夢想可以跟著你一起成長轉變。
的確,隨著年紀的成長,不只我們自己,環境也持續不斷在變化,一直都會有新事物的出現,同時一些事物消逝,如果許多年前定下的夢想,在現實環境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消逝的事物的話,那這樣的夢想就會變成一種束縛。
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認為作者所說的夢想與最終總結並不完全是同一件事,夢想是我們會不斷追尋的方向和目標,與這個世界變化有密切關係,但最終總結更像他人會如何用一段話、一句形容,甚至一個單詞形容你這個人,也就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夢想或許會因為外界變化而改變,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是每個抉擇和追逐夢想的過程累積起來的。
結語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也思考了自己的最終總結,而我很自然冒出了一個平淡,但讓我感到非常踏實的畫面。《人生四千個禮拜》提到:「有限的人類生活有一個避不開的事實:你將不得不做出選擇。」而我希望如果你願意閱讀這本書,可以找到屬於你的最終總結,並且從現在開始做出朝最終總結持續靠近的選擇與決策。
書中佳句
- 你平時的言行與思想,將引領你抵達你這一生的最終目的地。你所做出的各種決定(無論有意無意)都會將你帶往某個地方。
- 夢想或許不會影響你的短期決定,但可以幫助你規劃更長遠的道路。
- 某些工作無論多有意義,都是有賞味期限的。不過這並不代表你當初決定從事這份工作是錯誤的選擇。只是你必須明白,你何時該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