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推薦這本書?
當你想要學習新事物,並且要學得好時,認為最根本的能力是什麼?這本書給出了很好的解答,不是動機、不是企圖,也不是學習技巧。
而是「記憶」。記憶是一切學習的根本與開始。我認為這是很容易理解,卻也同時容易被忘記的事情。我們要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最一開始需要記住基礎的知識,接著融會貫通。
在年輕時要「記住」一件事情是多麽的自然與容易。直到某一天驚覺自己開始容易忘東忘西的時候,就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年紀到了,大腦開始退化造成的影響,然後就接受了這樣的事實,自己就是到了容易記不住事情的年紀。
然而,作者以自身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便像是他已經到了四十四歲,仍然能在日本全國記憶力大賽中獲得冠軍。並不是因為他戰勝了年紀,或是大腦天賦異稟,而是因為他運用了「記憶」的技巧。
其中記憶又分為「快速記憶」與「慢速記憶」。前者就是在事件發生當下協助我們進行判斷的記憶,也屬於短期工作記憶;而後者則是我們一般熟知的長期記憶,也就是那些我們記得的事情、知識、資訊。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本書摘要
這是一本寫給的內容與日本工具書的風格一樣,每個篇章都是一種技巧。而本書的技巧圍繞在如何「強化記憶」,也就是「快速記憶」與「慢速記憶」。
作者以自己即便到了四十四歲仍獲得記憶力競賽冠軍。提出了具體培養記憶的技巧,許多技巧與過去唸書時會聽到的學習技巧相似,閱讀的過程也複習了一遍求學時的酸甜。
第一章與第二章分別帶你了解如何分別透過「快速記憶」「慢速記憶」來強化記憶,並且介紹各自對應的技巧。
第三章說明「獨學」的策略,由於是「獨學」,不會像是課堂上有老師具體說明相關的知識,因此可以透過一些技巧快速找到自己還不是太熟悉的內容,並且對學習範圍先有全貌的認識後,再深入細節。
第四章則是說明,強化記憶並不只是透過技巧,還有生活習慣與環境都會影響記憶的表現,因此想更好提升記憶,這些看似不直接相關的面向,也要好好關注。
Image by Raphaël Jeanneret from Pixabay
關鍵收穫與心得
我們知道,但忘了:要先記住,才有記憶
作者以自身例子表示,即使到了44歲仍然能拿到記憶力大賽冠軍,表示年紀並不是真正影響記憶力的主因。並且在書裡指出真正的記憶要經過「記得(記住)」→「維持(持續記住)」→「想起(回憶)」這些階段,才能構成所謂的「記憶」。
這才讓我意識到,以為「自己因為年紀漸長而開始容易對小事忘東忘西」的這個概念並不正確,大多數想不起來的小事,不是「忘記了」,而是跟本「沒有記住」。
就像是把手上的東西在某個時間點,某個位置隨手一放,這樣無意的舉動根本沒有讓我自己「記住」東西放在哪裡,只不過是記得有把東西放下。而這樣的情況出現越來越多次後,自己也利用了「年紀」這個方便的理由來告訴自己,就是這樣了。
然而,事實上「大腦即使在成人之後,還是可以改變。」這在安德魯.胡伯曼博士的採訪影片片段的開頭就被指出,相關概念推薦大家可以看這個三分多鐘的影片介紹。
我想會出現「小事容易忘東忘西」的情況,很可能來自於,我們會隨著工作的發展,人生階段的不同或是社會、科技的變化,增加越來越多需要我們運用注意力的事情。而「記住東西放在哪裡」的這類小事,就漸漸不在我們平常會運用注意力的範圍。
如果運用書中「快速記憶」的概念,確實做好固定東西放置的位置,就能馬上想起物品的位置。但可能還是難以避免出現隨手一放的情況,我認為要避免這樣的狀況就要運用「正念」技巧了,透過練習觀察自己當下的每個動作,清楚得知自己的行動,幫助自己能夠「記得」放下的動作以及位置。
從人工智慧看待「快速記憶」與「慢速記憶」,理解習慣的改變
「快速記憶」與「慢速記憶」是貫穿整本書的核心概念。「快速記憶」是屬於短期工作記憶的一環,幫助思考、決策。而「慢速記憶」則是我們過去所有的記憶資料庫,包含各種資訊、習慣、行為、邏輯等,兩者互相影響。
讓我想到如今如火如荼發展的人工智慧,在2024下半年出現的相關名詞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RAG主要是為了解決,現在AI模型只能回答訓練時所使用的資料範圍內的資訊,像是如果現在對2023年訓練好的模型詢問「台灣總統是誰?」這個問題,可能會回答「蔡英文」,但事實上,現在2024年的台灣總統是「賴清德」。
RAG主要是透過已經訓練好的模型,去尋找在訓練資料以外範圍的資訊,來回答出在當下更加精準的資訊。而訓練好的模型就是「快速記憶」,而更廣大的資訊範圍就是「慢速記憶」。在AI領域來說,用什麼資料訓練模型,就會回答出什麼資料,而這些資料就是來自已知的資料中。
也正如同「快速記憶」會被「長期記憶」影響,過去自己在面對特定情境時,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漸漸變成「快速記憶」,而讓我們在相同情境時,會不假思索地做出判斷,也就是所謂的習慣。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會說「快速記憶」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Image by Leopictures from Pixabay
表示說當我們想要改變習慣時,就要改變「快速記憶」或者說重新訓練一個模型,但是在一模一樣的資料庫(「慢速記憶」)中是很難訓練不出不一樣的模型的(當然在AI領域有模型相關的技術,來改變模型,這部分以大腦來做比喻的話,我認為更像是改變神經元之間微小電流的觸發方式和路徑,也就是更接近思維的改變,就不多做討論)。
因此如果想要改變習慣,可以考慮的方法就是增加不一樣的「慢速記憶」,並且在每次遇到相同的情況時,根據這些新的「慢速記憶」逐漸調整自己的行為,而達到改變習慣。
結語
書中有些技巧是常見的觀念,但在想提升記憶表現的過程卻一直沒有想起來,我認為是因為在想相關技巧時只是「感覺自己記得」,但並沒有「真的回想起來」,前者只帶來了確認感與安心感,卻沒有實際想起具體技巧。
這本書的技巧和觀念,不論過去有無使用過,都帶來了相當好的反思與複習。同時立刻在關鍵收穫與心得的第二大項中運用,用的是書裡的「精緻化」技巧,把既有已知的知識(RAG),加上本書對記憶的定義(「快速記憶」與「慢速記憶」)來形成我個人的見解。
過程花了不少時間思考和理解,但「快速記憶」與「慢速記憶」的概念,我想我是真的記住了。
書中佳句
- 不是記憶力差,而是根本沒記住。
- 「記憶是一門技術」,而這項技術的一部分,就是如何有效率地將知識和情報轉化為慢速記憶。從腦科學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則,會發現這項技術並沒有太多要素。各位只需要記得以下三點:專注於想記住的事、深入探討情緒或感受、複習。
- 記憶方式上的「精緻化」與日常生活中的用法有些許不同。簡單來說,就是「對資訊加上新的個人化意義或解釋,並非按照原型記住資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