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心得 – 運用科學技巧更認識他人,打造良好人際關係

如果心得只有一句話

運用科學技巧認識自己,也認識他人,就能找到合適的相處方法。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本書每個章節大多依循著故事 -> 技巧知識 -> 技巧操作這樣的架構撰寫,在閱讀上很容易讓你知道要表達什麼,再加上從即時到長遠的三大篇章來說明人際互動技巧,我認為這樣的編排方式讓人很容易吸收作者想傳遞的內容。

同時,在內容的呈現上,也運用了書中的技巧,像是:封面是作者五官清晰的半身照片,就運用了行為秘技2:三項武器其中的「目光接觸建立連結」;每個章節開頭的故事,運用了行為秘技3:談話火花中的「談話刺激素」;或是,作者運用了許多自身的故事,則是運用了行為秘技12的揭露弱點,來透過書本與閱讀者建立長期關係。

這本書在「夠用」與「實用」兩個層面上,我都會給出高分,因為不只可以讓你快速地開始使用這些技巧,而且能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使用。在每個章節都會有詳細的說明,你可以如何開始執行。

而說到內容,要跟他人愉快相處,在這本書有二個我認為沒有明說但很重要的觀念,就是「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不論是透過「大五人格」、「愛的語言」還是「肢體語言」等層面,都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並且用於判斷他人特質、價值觀等,這會讓你找到適合跟他人互動的方法。

閱讀這本書最重要的是,我認為在這過程中,能夠學習換位思考同理心,因為你會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而你不會為了迎合他人改變自己,也不會要求他人一直配合自己,而是在合理的範圍內,調整自己的行動,讓雙方能夠相處得更好。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頁

關鍵收穫與反思

你覺得不合理的行為,通常來自和對方的價值觀不同

你是不是也常常不理解為什麼某些人做出的選擇,最後會對這個人下的結論就是「好奇怪」、「不正常」。我可能也是很容易就會在心中對一些人下這種結論,但作者提到一則故事,讓我對這樣的思維起了必須改變的警惕心。

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單單因為對方的行為跟自己不同,或是自己沒見過那樣的行為就妄下結論,因為這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價值觀會驅動我們的行爲,當老闆或主管的價值觀是「高薪能夠驅動工作意願」時,面對人員的離職,他們通常就會以薪資的角度去看待,而忽略其他工作中重要的價值觀,像是成就感、部門文化、管理風格等等,那主管或老闆就很可能不會去改善不良的風氣,因為只要薪水給得夠高人就會留下來。

不只工作的影響,我認為深刻理解價值觀差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極端情況下會造成巨大的悲劇,就是「人類會排斥甚至攻擊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因為人類對於陌生的事物會感到恐懼或抗拒,這甚至從小時候就能看出一些跡象,像是某些孩子可能會對較為內向、不像一般小男生一樣喜歡刻板印象中「陽剛」活動的男孩,進行嘲笑或霸凌。甚至,種族的屠殺,可能僅是因為領導者的價值觀。

因此,從自身開始,在日常中好好地理解他人的價值觀,不只能夠減少悲劇或霸凌的產生,也能讓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更加和諧。

Image by Alexa from Pixabay

肯定他人,凸顯他人,成為他人喜愛互動的對象

大家喜歡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呢?常見的幾種是,可以讓自己很放鬆自在的人、會認真聆聽自己說話的人、會看見自己優點的人等。我認為總結起來其實就是指:「互動過程,會把自己放在優先順位的人。」

書中提到:「雖然大家都不願意承認,但我們其實非常愛談論自己。實際上,人類的口語輸出有30%到40%都投注於自我揭露。在推特與臉書這類社群媒體網站上,這個比例更是膨脹到80%。」

這表示,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不論有意無意,我們都會談論自己,說自己的故事,發表自己的感受。而當有人不是在我講話過程打斷、把話題一直拉回自己身上,或甚至能夠進一步稱讚自己以及所說的故事時,就在滿足我們自我揭露的需求。這會激發腦中的獎勵迴路,讓人感到愉快。

然而,只是肯定還不夠,我們可能也遇過,在職場上,明明很稱讚某些員工,但似乎對他沒有激勵效果,或者送禮給朋友,但對方似乎沒有特別感動。這是因為肯定其實也分成了不同的方式,或者把肯定換個說法,也就是「賞識」。

作者提到:蓋瑞・查普曼博士擔任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超過五十年,他在職業生涯中注意到夫妻相對方表現(或不表現)感情的模式。他發現,人通常會以五種不同的方式傳達愛——他稱之為「五種愛的語言」,如果在職場上,則可以轉換成肯定或者賞識的方法:

  1. 優質時光:有這種方式的人,會以自己的時間表達關懷。他們只想和自己關心的人共處。
  2. 肯定話語:會以口語或文字表達自己的關懷——包括情書、簡訊,以及在口頭上表達愛意。
  3. 禮物:會以小禮物或象徵感謝的物品表達自己的關懷——例如珠寶、糖果或花束。
  4. 身體接觸:會以身體的觸碰表達自己的關懷——包括摟抱、依偎、拍被,以及充滿愛的擁抱。
  5. 服務舉動:會藉由為別人做事表達自己的關懷——例如為伴侶做晚餐、跑退辦事,或者為他們製作物品。

書中提到這些不同的愛的語言或者讚賞方式,也是在說明,每個人感受到愉快的方式不盡相同,盡可能運用讓對方有感的方式給予稱讚和關懷,更能夠給對方「你懂我」的感受,讓對方喜愛與你互動。

Image by hablo from Pixabay

結語

書中的14個行為密技中,有些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有使用上,而有些則是為我帶來嶄新的觀點,其中「價值觀的差異」與「用不同方式肯定他人」是我認為14個行為密技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收穫,一個提醒我他人與自己會有差異,減少對他人的批判,帶來更多同理心的展現;另一個則是讓我可以用更細緻的角度去觀察他人的需求。

如果你也想看這本書,記得不需要一口氣把所有行為技巧用上,而是找出能夠最快速上手,並且進行調整的技巧,然後開始慢慢用在人際關係上,相信我們都可以與他人相處越來越如魚得水。

書中佳句

  1. 我開始拒絕,說我不做那件事、我不想做那件事、我不拍那張照片、我不去參加那場活動、我不支持那項主張,因為那不是我會支持的東西。於是,我慢慢記起自己是什麼人。然後,你回到家裡,照著鏡子,對自己說:「我可以接受你,我可以和你一起生活。」因為那是我認識的人。那個人有膽量,那個人為人正直,那個人有自己的意見。—女神卡卡
  2. 除了肉體生存之外,人最大的需求乃是心裡生存——被理解,被肯定,被認可,被賞識。——史蒂芬・柯維
  3. 我們往往從金錢價值的角度看待珍貴資產,不過,世界上還有其他比較主觀的貨幣。
  4. 大多數人的選擇在他們眼中都是合理的。若你覺得那些選擇看起來不合理,通常是因為你的主要價值觀和對方不同。
  5. 事必躬親是領導的剋星。最優秀的領導者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放手,也知道自己愈是讓別人自行決定事情該怎麼做,別人就愈能把事情做好。

發佈留言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