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定》心得 – 告別雜亂生活務必熟悉的5個步驟這篇文章中,整理了《搞定》這套系統的5個步驟,分別是「搜集」、「理清」、「整理」、「回顧」與「行動」,及3個小技巧「2分鐘定律」、「寫下腦海的念頭」以及「詢問:『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這套系統幫助我優化了原本的方式和技巧,讓我突然驚覺,原來某些小地方,甚至不是系統本身操作方法的調整,就能讓我運作的更加順暢,連心理壓力都被減輕。像是以下幾個情況:
- 有時會有沒想到的待辦事項,做完了才到清單中補上並打勾,這代表我的待辦事項沒有起到提醒的作用。
- 待辦清單上的事情無法一次做完,導致連續好幾天都會出現,這對心理帶來不少壓力,狀態差的時候還會苛責自己。
- 許多事情乍看之下都一樣重要,讓我會依照感覺決定先做什麼,通常是從小事開始著手,導致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被拖延了。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況,希望以下從《搞定》書中整理出來4個心法可以為你帶來啟發。
把專案好好拆解成具體的行動項目
在意識到應該拆解專案之前
這個心法其實來自於《搞定》系統5個步驟的第2步「理清」,也是我認為讓自己的系統變得更加順暢的關鍵。
舉例來說,工作上我會寫下某件專案任務的名稱,作為當天待辦事項的提醒,並根據當日實際的狀況安排調整要做的進度,幫助我面對突發的緊急任務可以有彈性去應對。但最終發生的情況是,我幾乎都在應對突發狀況,而專案任務就會連續好幾天沒有被執行,運氣不好的話就會到截止日前都沒有餘裕的時間去執行,而必須在截止日前加班趕工。
這導致了前述情況2的發生,這項專案一直在我的待辦清單上,不斷看到相同的事情出現,也會為內心帶來壓力,常常認為「自己怎麼拖延了」、「是不是工作效率太差」等。在讀到「理清」這個步驟時,作者提到他對「專案」的定義是:「任何在一年內要達成、需兩個以上行動才能實現的事項。」讓我意識到,我對工作上的專案任務也是把許多行動全部放在一個代辦項目中,這其實會對實際的細節失去掌握,進一步導致評估處理的優先順序時,會誤以為「這個專案任務還有時間」,可以晚點處理,最後就是發現來不及得趕工了。
開始拆解專案任務之後,很快就帶來以下兩個效果:
- 清楚知道每天該做的事情,以及專案任務的進度。
- 行動項目的規模會比專案小很多,能減輕心理壓力,並更好安排每日合適的時段執行。
拆解專案,以閱讀為例
生活上的事情也是一樣,以「閱讀」這件事情來說,過去我只會寫下「閱讀XX書」,但每天讀多少很大程度是隨遇而安的,最後就是超出預期的時間才讀完一本書,更不用說後續要寫成心得。
現在我會把「閱讀」這個專案拆解成更具體的行動項目,為了方便做筆記我首先「寫下書籍的各章節目錄」,接著為了確定這本書整體閱讀所需的時間「閱讀第一章節確認閱讀速度和整體時間」,最後就是根據每週、每天的待辦事項和時間,去規劃每日的閱讀進度「閱讀XX書OO章節」。比起「閱讀XX書」這樣的做法更加清楚現在自己閱讀的進度到哪了,是否應該加把勁或可以稍微放鬆。
如果實際狀況跟當初規劃的不同怎麼辦?
事前把每個專案都好好理清,我認為有一個很大的心魔會是「如果實際狀況跟自己規劃的不同呢?」我怎麼確保事前規劃今日閱讀此書3個章節,到時候真的有足夠的精力或時間讀完?
我認為這個擔憂可以有兩個方法來應對,第一是,確認每個待辦事項都需要由自己來執行,也就是減少承諾,讓自己把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第二是,定期做好任務的回顧,可以檢視自己的執行狀態,是否一口氣給了太大的負荷量。這兩個方法也分別與稍後會提到的兩個心法有關,分別是「重新檢視你的承諾」以及「好好回顧,好好肯定自己」。
重新檢視你的承諾
在《搞定》一書中提到這麼一段話:
你做出的承諾(commitment)可能比想像中還多,而無論承諾大小,人都會下意識持續追蹤進度。這就是我所謂的「開放式迴路」,定義是:拉走你的注意力,但是卻還沒決定要放在哪裡或如何去做的這些事情。「開放式迴路」的等級,可以大到像「根除全球飢餓」的大事業,也可以是「雇用新助理」這種比較一般的事務,甚至是「換走廊燈泡」之類的芝麻小事。
意思就是,那些你認為應該做,但還沒「理清」、「整理」到定位的待辦事項或行動,不論事情的規模大小,都會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持續佔用你的大腦資源。而這很容易為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甚至是造成對無法好好完成待辦事項的自己感到厭惡。有三個小技巧可以協助你應對承諾太多的問題。
一、不要做出承諾
這個技巧要你向超出負荷的工作或請求說:「不!」減少在自己身上的責任,如果真的無法拒絕,也可以思考是否可以委派給他人執行。
此技巧有個前提是,你必須清楚知道自己所有的行動項目有哪些,也就是必須持續地「理清」專案、被交辦的事項,並且「整理」到應該去的清單或文件匣中,你才能知道這些事情是否超出自己的負荷。
二、完成承諾
盡可能讓自己的行動項目被完成,因為書中提到:「事實上,只要人們能得到成就感,其實就會很喜歡做事。」我想,許多人包含我在內,把待辦項目一個一個從工作清單上劃掉的時候,會獲得一股滿足感和踏實感,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接下來的任務。
三、重新協商承諾
當發現眼前的待辦事項無法完成的時候,與其放棄,不如調整承諾。像是,與朋友約好週日下午四點見面,但後來發現自己無法前往,與其爽約放棄承諾,不然馬上打電話給朋友,重新協商安排見面時間。
如果是今天安排「閱讀XX書的第3到第5章節」,但突然發現自己今天需要加班,勢必影響後續的閱讀時間,那麼改成「閱讀XX書的第3章節」其實也沒有關係。然而,我認為重新協商承諾,並不能太常使用,因為這可能會變成不去完成承諾的理由,而習慣了「不完成承諾」。
好好回顧,好好肯定自己
在《搞定》一書中,「回顧」是系統的其中一個步驟,作者建議每週都應該回顧檢視有哪些新的專案還沒轉化成行動項目、有哪些清單中的項目應該重新做分類。這麼做的目的是確保當專案、任務目標改變的時候,行動項目也能跟著調整,並隨時掌握自己的承諾數量。
這過程中你可能甚至會發現一些塵封已久的夢想項目,過去一直沒有時間做,或環境時機已經成熟,可以拿出來重新規劃,檢視自己現在在哪,接下來要往哪裡去,讓我們不迷失方向,是透過回顧能夠帶來的直接好處。
而我認為回顧還能帶來另一個好處,就是「知道自己走了多遠」,並好好肯定自己做過的努力。在這個隨時能看見他人風光亮麗一面的時代,經常會出現總是矮人一截的感受,明明自己也很努力卻總有更優秀的人在眼前,這種感覺非常不好受。
如果我們只盯著未來該走的方向,該做的事,那或許就更容易陷入永遠比不上他人的情緒中,在自己的目標上,很重要的是跟過去的自己比較,知道自己還在前進,因此我會希望在回顧的過程中,我們都能多給自己一些鼓勵,更多一點信心,讓我們都能更有底氣和踏實感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打造合乎自己生活、工作模式的待辦清單分類
清單能根據你當下的情境、狀態、時間遠近、處理時間長度、興趣、目標、節慶、人際、健康等各式各樣類別來分類。讓你靈活地根據需求來分類你的行動項目,像是可以做以下分類
- 「五分鐘清單」:只需要大約五分鐘就能做完的事情,但又不急著做,在短暫的瑣碎空檔時可以檢視的清單。
- 「長途通勤清單」:是搭大眾運輸長距離移動的時候可以做的事情。
- 「聯絡清單」:有哪些需要跟他人聯繫、確認、說明的任務。
- 「購買清單」:有哪些需要的物品,你可能需要外出購買或線上購買。
- 「用電腦清單」:有哪些是需要在使用電腦的時候處理的事務,就會在這張清單中。
可以看到上述的清單例子,完全都是根據個人的使用需求設定的,但有一點要注意,每一個清單都必須是完全獨立的,你必須確保行動項目不會出現模稜兩可的情況,而放到合適的清單中。像如果你有些需要線上購買的物品,就必須清楚確認,你會用什麼方式購買,用手機APP還是店腦網夜,而評估放在「購買清單」還是「用電腦清單」中。
分類清楚的清單,可以幫助你在面對不同的情況的時候,隨時都能有可以依循的清單檢視應該做什麼。《搞定》一書中提到:
一但人們告訴自己該做些什麼事,並將該事項儲存在短期記憶裡,該部分的大腦就會認定你應該隨時去做那件事。也就是說,如果給自己兩件需要進行的事,卻只用大腦記憶,就會立刻且自動創造壓力與失效的來源。
由於我的行事曆或待辦清單,通常是必須立即處理,或在某個時間點必須處理的任務,在看到行事曆的時候本來就比較容易產生壓力。清單能讓我不用把所有事情都塞到行事曆或待辦清單中,也不用大腦一直記憶要做什麼事情,這自然就減少了壓力。
因此,也建議大家可以善用清單,把一些事項從行事曆拿下來,這能讓你更專注在本來的目標上,而其他行動事項,就在對應的情境到了再處理就可以了。
當人們所想的唯一一件事正是腦海中的那件事時,就能活在「當下」、一切得心應手,無需區分工作或玩樂。
結語
每個心法其實都互相有關聯,也與《搞定》系統緊密相關,然而,即便沒有使用《搞定》系統,我認為單純使用這幾個心法在生活上也能讓自己過得更有效率,讓事情的安排更加順暢。
最後再重點整理四個心法:
- 把專案好好拆解成具體的行動項目:專案拆解來的行動項目越具體可行,你就越容易安排,並越容易確認自己的執行狀況。
- 重新檢視你的承諾:
- 不要做出承諾
- 完成承諾
- 重新協商承諾
- 好好回顧,好好肯定自己:檢視未來要走的方向,也要同時檢視自己走了多遠,給予自己鼓勵和肯定。
- 打造合乎自己生活、工作模式的待辦清單分類:讓清單更加符合自己的生活型態,減少行事曆上的任務的密集度,幫助自己減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