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成長分享

重要時刻,你會依據什麼做決定呢?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不斷成長進步,但成長並不是隨時可以看見的一種階段或狀態。通常會在某個時刻回頭發現,「啊,我能做的比過去的自己更好了」或者「原來那些前輩或古老方言說的是這麼一回事」的這類感受,才會發現自己原來比起過去又成長了一些。

我想我最近搬家就是這麼一回事。

搬家所做的決定

我一直都清楚,不論何種人生的形式(生老病死),我們終究都會與家人分開,所以我希望這件事情能盡可能地延後。

曾在安寧病房服務多年的護理師 Bronnie Ware,在她的書中整理出了上百位臨終病人的遺憾,排在前幾名的其中一個遺憾,「我希望當初不要一輩子都那麼賣命工作」,提到這項遺憾的這些人表示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而拼命工作,反而和家人漸行漸遠。

第一次聽聞這項遺憾的時候,給我帶來了相當大的震撼,也讓我意識到,就算是家人,沒有好好相處,同樣會變成陌生人。定期提供孝親費給家人,可以讓他們過上比較好的生活,但沒有維護好彼此的關係,也可能因為錢而撕破臉。

雖然這不是第一次搬家,但它之所以相當具意義,是來自於我並不僅僅是決定買房,所以決定搬家;而是在更早之前先決定了「要多跟家人相處」。因此,對我來說,不是只有決定搬出來獨立生活,也選擇了離開一個溫暖的環境。

價值觀的搖擺與確認

雖然當時我認為「多與家人相處」這個觀念是正確的,是我認同的價值觀,但仍然會被同儕、社會期待給影響,而搖擺不定。

看到許多人為了更好的工作發展,而選擇到北部就業,並且早早證明自己的獨立與成熟,讓我也有段時間時常考慮到外縣市找尋更好的工作機會,因此內心有些衝突。這讓我意識到只是認識自己價值觀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能夠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我想當時能夠把價值觀堅持下來,有三個關鍵。

一、把價值觀寫下來

寫下來,能在價值觀形塑的不同階段分別帶來好處。

  1. 還有些模糊時:把想法看得更清楚,幫助我們釐清最在意的點是什麼。
  2. 逐漸有雛形時:可以用於提醒自己,避免在許多資訊的影響下,失去方向。
  3. 已經明確時:作為行事準則的判斷依據,並且用來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偏離價值觀。

剛開始,當我把想法寫下來時,發現這樣能協助把腦中的能量給釋放,讓大腦更能聚焦在思考上,這對於釐清想法很有幫助。

隨著時間演進,遇到越來越多不同的人,加上各種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會看到許多令人稱羨的案例,導致自己時常出現「我也好想這樣」的想法。透過寫下來的價值觀和想法,能幫助自己把羨慕的情緒,拉回到自己身上,理解自己只是做了跟他人不同的選擇。而且,當你越來越明確自己的價值觀之後會發現,多數那種令人稱羨的生活樣貌,通常傳遞最多的價值觀是,「花很多時間經營社群和外在樣貌。」

最後,當我們的價值觀已經相當明確的時候,不只不會因為他人的生活樣貌給影響,還可以把價值觀延伸到更多自己不同的生活層面上,讓每個層面都有一致的行事依據,並且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出違背價值觀的行為。

或許你不需要經歷像我一樣的過程,就能非常明確自己的價值關,那相當恭喜,但如果覺得自己總是活的搖擺不定,或者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麽,那我會建議你,現在開始,寫下來。

二、把價值觀說出來

把價值觀說出來,就像是對自己做一次承諾。尤其當我們向他人說出,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為了讓自己持續符合自己口中所說的樣貌,我們會要求自己持續做出對應的行為。

在《影響力》一書中,提到承諾與一致性原理,指的是:當我們做出承諾,不論因為內在或外在的壓力,都會努力讓我們在言行和態度上保持一致。因此,把價值觀說出來,能讓我們去維持與此價值觀一致的行為。

過去,我與一位朋友談到家人的重要性,並且獲得對方的認同和肯定,就在那個當下不久後,我確實發現到,自己所做的決定更加地與家人相關,並且漸漸地,對於到外縣市工作的念頭就越來越少了。

三、尋找更多相同價值觀的案例

透過社群媒體,我們太容易看到精心編輯過的資訊和生活樣貌,在《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書中提到我們對於這類資訊,在情緒上容易認為那些是常態,這代表,我們很可能錯把這些事物當成應該追求的,而不是自己的價值觀。

因此,我們需要去接觸更多不同的資訊,一個簡單而且容易執行的方式就是閱讀,閱讀可以讓我們看見更多不一樣的人生經驗。

像是,我在《致富的心魔》一書中認識到,作者是一位億萬富翁,在事業即將更上一層樓的時候選擇放棄大好機會,好讓他可以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在《決策的藝術》一書中,看見作者夢想了許多年的大法官位置,在唾手可得的時刻,選擇放棄了,是因為他認為夢想可以改變,那已經不是他當下最想做的事情。又或者,《人生四千個禮拜》的作者意識到,過去他不斷追求生產力的原因,只不過是想逃避一個更大的議題,例如他的人生到底想做什麼?對他來說,就是要好好思考是否組建家庭,好好照顧兒女,陪伴家人。

這些書籍的作者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和人生經驗告訴我,透過價值觀他們如何做出決策,而且大多最終決策都與家人相關。

透過這三個技巧,你會發現,其實價值觀並不是突然就出現在你腦袋中的想法,它會從一個小小的模糊的意識深處裡漸漸清晰並長大,直到你可以馬上意識到它。而要意識到它的過程,需要我們付出一些行動和堅持,否則馬上就會被他人的美好人生給影響,而無法養大自己的價值觀。

結語

標題寫的是《重要時刻,你會依據什麼做決定呢?》,雖然文章相當肯定地給出了答案是價值觀,但其實這整段過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只是我們容易受到他人影響,更是因為在如今的文化底下,追求財富是一件非常根深柢固的事情。

如果仔細回顧我們的思考邏輯,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像是這些情況:「他考上台大」、「他在台積電工作」、「他的職位是軟體工程師」、「他是學AI的」等,都會讓我們認為,「很好啊!」

但為什麼很好?因為我們通常都直覺地用「有多少錢」的邏輯來作為好壞的判斷。不論是高學歷或者與現在趨勢最相關的工作,都讓我們直覺地聯想到「賺很多錢」。然而,實際上有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過的一點都不開心,甚至會發現整個社會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受到關注。我想這很大的原因就是來自於,許多人都在做不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事情,導致只能不斷勉強自己努力前進,無法前進了,就苛責自己。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些傷感,也感到慶幸。傷感的是與家人分離,離開養大我的環境;而慶幸的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下,我做出了可以讓自己減少後悔的決定,並且可以肯定地跟自己說,「的確有所成長了!」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