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成長習慣與思維, 閱讀心得

跨能致勝 心得 – 解決問題的關鍵來自認知彈性

在標題上刻意用了書中較少直接說明的概念–「認知彈性」,因為我認為在【跨能致勝】中,這是通才解決問題的核心關鍵,也是作者在整本書的撰寫技巧下隱藏的關鍵。

在閱讀書本的過程可以發現作者大衛.艾波斯坦是一位擅長說故事的人,每個篇章開頭都直接用故事來告訴你該章節要傳達的內容,而且不只擅長說故事,更是利用了這些故事幫讀者建立要傳遞內容的框架,在我眼中這是作者幫讀者提升認知彈性的做法,讓你容易用獨立的案例,來連結並認識跨能的概念。

你是狐狸還是刺蝟

作者引述了兩個概念去區分專才和通才,分別是刺蝟:「只知道單一重要大事」;狐狸:「對於許多事務都有涉略」。學習環境也分成「和善」與「不善」,前者的學習過程,會一再出現相同模式,相應的結果一清二楚,而且通常接連出現,像是西洋棋,高爾夫球。而後者則是難以找出規則和模式,相應結果並不明確,也不見得會及時顯現,像是求職。

不論是狐狸還是刺蝟,並非誰優於誰,兩者都能有所成就和貢獻,只是在一直強調專業分工的時代漸漸出現了變化,整個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和善」,我認為刺蝟就像持續找尋合適材料、設計更能節省資源的工法的專業人員,能夠協助我們更快更有效率地建造房子,但世界開始出現氣候異常,可能有許多新出現的建築強度或設計問題需要透過狐狸的習性,更能找到解決方法。

過去的學習環境使我們逐漸偏向刺蝟,在選定或被指派的領域持續鑽研,直到面試都是這麼回事,夠高的學歷、夠高的測驗分數、夠久的年資、夠多的作品,透過精心設計的專業測驗和是否「漂亮」的履歷來判斷我們是否「適合」該職務,但忽略了實際工作中會碰到的問題,通常跟專業測驗或過往經歷不同。這時候擁有不同的領域概念更能幫助我們觸類旁通,作者提到:「相較於其他學者,諾貝爾獎得主業餘從事演戲、舞蹈、魔術或其他表演的比例高達二十二倍。全國頂尖研究機構的學者遠比其他學者更可能投入音樂、繪畫、版畫、木工、技工、電工、玻璃吹藝、寫詩、寫小說或其他創作,諾貝爾獎得主又更如此。」

因此如果你是興趣廣泛、想轉換不同職涯、喜歡嘗試不同事情或似乎有梧鼠技窮困擾的人,確實在目前崇尚專家的社會中較容易碰到瓶頸,但千萬別氣餒,因為這本書會告訴你,你會是專業分工世界的無限可能。

認識自己, 跨域致勝

Image by Alexa from Pixabay

有哪些拿了就能用的概念和內容

A. 先多元涉略,再決定深化的方向(費德勒)

作者用網球之王費德勒的學習歷程為例,從小就接觸大量種類的運動,而他的母親並沒有要求他得往哪走,而是鼓勵他多方嘗試,從維基百科的資料可以看到,費德勒年輕時在網球和足球都表現得很好,直到十一、十二歲才決定專注往網求發展。雖然決定專注在網球領域的時候,已經有許多選手跟體能教練、運動心理師、營養師合作已久,但這並不阻礙往後他在網壇的亮眼表現。作者也提到,費德勒認為正是大量接觸各種運動,而鍛鍊出運動能力和手眼協調性。

B. 費米推論提升類推能力

例如經典的費米推論問題:「紐約有幾個鋼琴調音師?」我們需要從僅有的資訊做推測,從紐約人口、單身住小公寓者通常不會有鋼琴,通常會是家庭做購買,因此有多少家庭,這當中有多少比例會彈鋼琴?鋼琴多久需要調音?調音需要多少時間?一位調音師一天能做幾次調音?一位調音師一年工作幾天?如此便能逐漸獲得接近的答案。
費米推論來自原子能之父恩理科·費米(Enrico Fermi),根據他當年的紀錄,第一次原子彈試爆時,把紙片往空中一扔,並靠紙飄動的距離估算爆炸強度。

C. 交叉練習

某項實驗的研究人員找來練鋼琴的學生,請他們練習在五分之一秒內以左手跳彈隔十五個鍵的音,總共能練一百九十次,有些學生從頭到尾都在練十五個鍵的跳彈,有些學生則交錯著練八個、十二個、十五個和二十二個鍵的跳彈。後來測驗時,交錯著練習的學生表現優於只練十五個鍵的學生。
來自泛科學PanSci的文章-我們如何學習,提到交錯學習(混合式學習)是建議的學習方式,這背後概念與交叉練習我認為是相似的。

D. 善用局外觀點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實驗,研究者是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且著有兩本暢銷書【快思慢想】與【雜訊】丹尼爾·康納曼,以及商業策略學者丹·勒法羅(Dan Lovallo)。他們找來一群投資員,請他們評估自己手頭上正在進行的投資專案報酬率以及其他在廣泛概念上類似的投資專案的報酬率,結果這些投資員自己的專案報酬率幾乎高於其他類似專案50%左右。心理學家反覆證明,一個人知道愈多內部細節,做的判斷愈極端。那些投資員對自己的專案瞭若指掌,認為會無比成功,但在必須考量廣泛概念上類似的其他投資專案後,才發覺自己預估偏頗。
因此我們需要局外觀點,來提醒自己的判斷是否有偏頗。我想這就是俗稱的旁觀者清。

E. 學習狐狸習性

這當中主要包含三個部分

  1. 列出有相似深切結構的獨立事件清單。(這會刺激自己去聯想)
  2. 不過度仰賴直覺。(也如同前面提到的善用局外觀點)
  3. 懂得更新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堅持。

F. 放下熟悉工具

書中提到兩個例子,一個是美國航太總署發射「挑戰號」太空梭,因為恪守「我們相信上帝,凡人請憑數據說明」的文化,即使在發射前O型環和低溫會有異常的情況被提出來討論,但因為數據不夠充足,高層仍決定發射太空梭,最後導致挑戰號發射才短短73秒就爆炸,造成7名太空人死亡。而另一個例子是美國的消防員在撲滅野火的任務中,因為火勢蔓延太快必須撤退,但在撤退過程有些消防員卻不願意放下手中的設備,被野火蔓延速度追上,導致喪生。因此在關鍵並且重大的時刻放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工具或方法相當重要。

G. 享受業餘時光

作者表示,許多重大的發明或創意,都是在突然、不經意的情況下產生的,通常這些創意需要廣度和極低的效率,不會出現在效率極佳的工作場景中,像是當我們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快速吃完午餐或帶進辦公室吃,反而減少了與人對話的時間,但通常那些互動過程,才是激發創意的時刻,也如同發明Gore-Tex技術的公司創辦人曾說:「對話通常都會在停車場內發生。」而在個人身上的創意則讓我想到,許多哲學家、企業家喜歡做家事或散步,因為那種不是持續工作的狀態,才能讓大腦進入發散模式,而這種模式普遍認為與創意思考息息相關。

享受時光

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收穫與實踐

我認為在生活中,多使用譬喻法來幫自己對於事物做解釋,是一個能幫助練習類推,提升認知彈性,簡單且好用的方式。像是看完跨能致勝後,我的其中一個想法是:「專業就像一台顯微鏡,越是專業,顯示倍率越高,看的地方越狹小。」利用譬喻的方式,把專業程度和顯微鏡鏡頭倍率做類比,不只讓我更容易記得,作者想傳遞的刺蝟概念,也可以做延伸想像,當我用極高倍率的鏡頭在觀察一個細胞,就像是以管窺豹一樣,容易見樹不見林。

也如同下圖是最近因為剛好正在學習程式語言而跟工程師朋友對話的過程,有了這個譬喻讓我對原本一直搞不懂的API至少有了一個認知的框架。

雖然作者介紹了狐狸與刺蝟,但我想這並不代表非A即B的狀況,而是光譜兩端的概念,我們都會在學習過程、人生經歷中逐漸偏向某個光譜。我認為我目前是比較偏向狐狸的,看書的過程覺得很多概念相當熟悉,除了有先看過閱讀前哨站瓦基對這本書的詳細介紹,另外是這種不斷涉略不同興趣方向的過程就是我自己的經歷,所以對書中許多內容有共鳴。只是在某些時刻還是得讓自己在特定領域成為刺蝟(專家),像是求職的時候,還是得先展現專業能力,多元學習的其他專業通常是額外加分,並無法直接讓你拿到offer。

另外,過去對於「想要發光發熱,你必須先找到你熱情、找到你的終身志業」這相關的建議,也總是然有些疑問:「如果一直找不到怎麼辦呢?」「難道沒有熱情就寸步難行了嗎?」看完這本書後也讓我對於這些問題有了點想法,就是「找到熱情或者終身志業是好事,但這當中的最大風險,就在於這是在假設世界和自己未來都會像現在一樣。

因此最後想用書裡的一句話來總結:「我們是從生活中,而不是從過往來認識自己。」即使某個知名特質測驗告訴你是什麼人、即使有人說你不是什麼料,那都只是其中一個領域,其中一個面向,你還是能夠從各種生活經驗中來重新認識、重新調整自己,也當然能夠從專屬於自己的經驗中看見專家沒看見的解方,打造屬於你的認知彈性。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