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臉寓意各種思想、行為都只能代表某人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好壞與面貌,都有成長的機會。

閱讀心得

精準提問心得 – 有好的提問,才有好的溝通

無法延伸話題,先檢討自己

雖然是【精準提問:找到問題解方,培養創意思維、發揮專業影響力的16個提問心法】的心得,但閱讀的一部份動機來自於過去曾經接過的一通不愉快的電話,一直讓我思考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自己什麼地方應該檢討,因此先以這個故事作為開頭。

當時透過Linkedin接到一位工作經驗資深並且是國際大型獵才機構的Headhunter電訪邀約,在約定的時間帶著謹慎與緊張的心情接起通話,整個對話卻大約5分鐘就結束了。

接起電話剛打過招呼後,這位Headhunter馬上請我向他作自我介紹,由於過去工作的關係,合作過各式各樣的面試官,加上可能有時間和其他需求的考量,有的喜歡聽詳細介紹、有的則期望聽重點,因此我先初步確認了這部份,僅需要初步介紹後,用大約30秒~1分鐘的時間說明了經歷和專長。

接著對方提問了幾個在我個人履歷上已經有撰寫的經歷後,馬上開始「分享建議」,包含「身為招募人員應該要話多,主動多講自己的經歷,否則她也難以提問什麼」、「如果話不多,就沒辦法處理該職位會面臨的問題,也就是公司人員衝突」、「我想推薦你的職位需要X年經驗喔,所以你可能不符合」等等。

因此這成了我閱讀這本書很重要的契機點,而另一個考量則是因為先前已經讀過作者洪震宇的另外一本書【精準寫作】,書中會循序漸進說明觀念、技巧和實際應用,每章節後面都會加上小練習來刺激思考,這本書也承襲了相同的架構,讀起來並不費力,而且容易吸收。

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才意識到,雖然自己身為招募人員時運用到不少書中技巧;但身為求職者的時候,卻較被動,帶著應該由對方主導對話的心態,沒有抓到關鍵點做提問延伸,才導致話題難以繼續下去。

溝通, conversation

Image by Petra from Pixabay

對話是雙向,並且從傾聽開始

真正善於提問的人,都善於傾聽。

我認為,整本書都在傳達一個在提問前最重要的概念,也就是傾聽

雖然傾聽是老生常談,但相信不少人在生活中會碰到這種狀況,當你跟朋友說了一件最近工作上的負面經驗,有些人的回應會是:「還好吧,我遇過更慘的,那時候…..」接下來換成對方的抱怨會場,這時候通常自己心裡都不是太痛快。

這就是作者的發現:「很多人在互動時都會運用轉移性回應,把焦點從對方轉到自己身上,而不是針對他人的內容去回應,像個扒手小偷,偷走了別人原本的話題。其實不少人都會犯這個毛病,很少是為了理解他人而聽,而是已有預設答案,為了回答而回答、為了回答而聽,而不是為了理解而聽。」

你到底想問什麼?

你的提問能力好壞,反映於別人是否能夠好好回答。別人若沒有給出好的回答,往往是提問者自己的思考表達有問題。

作者認為大多數人問不出關鍵問題的原因,不在於技巧不足,而是深度思考的能不夠,而無法去理解或發現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因此在書中提出了「問題意識」這個概念。

所謂的問題意識,指的就是問題的前提、源頭,或是出發點,串聯起想問的問題的整體觀。多數人在問問題的時候,提到的常常僅是表象,或是難題,而非真正的關鍵。

像是開頭Headhunter的例子,如果我身在對方的立場,與求職人選通電話的過程,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意識在於「如何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即便當下沒有合作也沒關係。然而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對方的問題意識可能聚焦在「眼前人選的溝通能力」或者「眼前人選客戶能不能接受」。

什麼是好問題?

一、建立問題意識,知道你到底該問什麼

前面一段提到問題意識,就是好提問的源頭,然而應該要怎麼準備呢?

書中提到用5W1H的技巧,先大量發想,之後收斂脈絡,去釐清跟誰有關、會發生什麼、何時發生等等,但我認為這相較適合用在可以事前準備的情況,像是向主管做簡報、擔任演講者、參與面試等等。

而在與人實際的互動中,作者加上了薩提爾冰山模式。之所以稱為薩提爾「模式」,是因為這些表面的行為,背後都受到心理因素慣性模式的運作;包含了情緒、觀點、期待與渴望,它們交互影響著我的反應與作為,變成我們的行為模式。

  1. 情緒(你感覺):對人事物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怒哀樂懼等情緒,人的行為受情緒影響最大。
  2. 觀點(你認為):這是個人的看法、理解、詮釋與價值觀,如何看待世界的角度。這是受到後天成長經驗、學習與環境影響,不同的觀點也會影響情緒與行為反應。
  3. 期待(你希望):心中希望、預期自我、他人採取的某種行為或設定的目標。
  4. 渴望(你想要):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渴望,包括愛、被愛、生存、自主、尊重、歸屬感,這是個人成長的潛在動力。

在對話過程加入這四個觀點,讓我們可以去理解對方實際所想是什麼,而找到問題意識,也就是對話的關鍵。

因此也反思,如果我當時在與Headhunter對話的過程,如果事先詢問對方關於此人選的「期待或需求」,或許就能由我引導延伸一個新的對話,或是主動出擊說明。

二、好問題三原則,建構問題的技巧

原則一:3S要素—設定範圍,聚焦問題

  1. 簡單(Simple):讓人理解問題,而非賣弄專業。
  2. 簡短(Short):問題不要太長,避免聽完後面忘記前面。也不要一次問好幾個問題。
  3. 具體(Specific):加入5W1H元素。

原則二:問題拆解—大問題拆解小問題

書中舉例,如果主管想了解員工最近表現不太積極的原因。需要有幾個行為指標來呈現,例如業績不佳、或是開會時常常心不在焉、不夠投入?常常遲到早退?簡報或撰寫報告的內容不夠仔細完整?甚至是觀察到上班時有出神發呆的情況。因為「不積極」其實是一種大方向且抽象的說法。

原則三:由淺而深—打開你的調頻天線

提問的態度與目的,在於產生好對話,增進思考、達到有效溝通與理解。因此提問過程是配合對方,讓對方能夠思考、整理、釐清自己的想法並且避免誤會,或是找到真正的問題或需求。

我很喜歡作者提到的這個概念:提問者是綠葉,被提問者是鮮花。這句話讓我想起在【MIT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不斷提到的概念 — 謙遜,謙遜的心態才會讓我們對對方的反應產生好奇和停頓,才會以對方為主體,而不是聚焦在自己和預期的答案上。

因此作者提到,如果你的個性比較急,要記得配合對方的節奏,慢下來。我們可能也都遇過,有時候主管、老師、父母急著找答案,卻忽略與對話者(下屬、學生、孩子)之間有知識、經驗或是個性落差,有時候對方沒有馬上回答,也不要急著問下一題、或是反覆問同個問題,他可能還在思考,當然也可能是你的問題太抽象、順序不對,當然很難回答。

提問力就是思考力,也是換位思考的能力。好提問不是要擊垮對方,而是好好對話與溝通,這時我們就需要透過提問幫助對方好思考、好回答。

conversation, 換位思考, empathy

Image by giselaatje from Pixabay

好用的提問技巧

作者在書中提到,真正的好提問是在溝通過程中建立一組循環,稱為AAAR循環,包括:

  1. 提問(Ask),讓對方思考與回答;
  2. 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與重點;
  3. 覺察(Awareness),去感受當下情境、對方表情與肢體語言,設身處地的理解;
  4. 回應(Response),進行適切的回答。

前面提到的Headhunter並沒有建立溝通循環,在提問之後,很快就進入回應,讓人感覺就像是老師課堂上給學生提問後,卻沒有給時間思考一樣。這也讓我反思,如果學生只能不假思索地給出一個回應,那麼老師的提問到底是希望能夠刺激學生思考,還是看起來聰明的快答能力呢?

然而即使在開啟了一個話題後,可能也會有人跟我一樣,擔心話題很快就枯竭,作者也提供了追問力的技巧。但追問絕對不是像電視上看到的記者那樣,不顧一切地問對方,而是專注觀察對話中的五個關鍵點。

  1. 趣點:看似跟主題無關,但隱含有意思、特別的經驗與想法。
  2. 轉點:事情出現變化的轉折點,包含事件、想法、作法出現改變的時刻。
  3. 斷點:對方說的話似乎邏輯不太連貫或是前後有矛盾之處。
  4. 痛點:相對於趣點,這要察覺對方隱含、說不出口的、想被理解跟解決的部分。可以從表情、用字的變化來做觀察。
  5. 雲點:對方說的話彷彿飄在雲端上、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內容,要把內容拉回地面,讓我們可以理解。

像是當時那位Headhunter,當她提出「話應該要多的時候」,就是一個轉點,那代表的是她認為我無法達到期待,甚至可能是出於好意的擔心,才給予這樣的建議。如果當下有注意到,那麼我就可以針對這部分提問:「關於話要多,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呢?」來讓話題繼續,並且獲得我所需要的資訊。

體悟與應用

回到開頭接到Headhunter的來電經驗,相信大家從描述可以發現,我當時的情緒是負面的,「為什麼話少是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被這樣批評?」對自己做這類的提問。

在當下我先檢討了對方,想著身為一位專業的招募人員,如果要了瞭解溝通和化解衝突的能力的話,應該先說明一點職務需求並這樣提問:「由於這個職位,可能會碰上需要化解衝突、說服他人的情況,想請問過去是否有遇到員工發生衝突的經驗?以及是如何解決的?」

並且對方話少的情況,只要一句:「這部份很重要,可以多分享一些嗎?」就能引導對方繼續說下去。

可以說當時的我把提問的責任都放在身為「招募」的人員身上,因此對方必須主動,而我顯得被動。然而,讀完【精準提問】以後才理解,身為求職者,也有責任去提問與理解。

作者在結語提到:「即便不是要解決外在世界的大哉問、大挑戰,拉回到我們的個人層次,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工作、生活與社交的本質不會改變。我們都渴望被了解,希望過更好的人生,更好的社交,追求工作的意義與成就。」

最後我也才終於體悟到:

提問的技巧並不因為你是什麼身分而特別需要,而是只要你會開啟一段對話,就會需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