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開心,別把離職當唯一選擇
主動選擇離職
人生幾乎有1/3~1/2的時間花在工作上,卻偏偏工作容易讓人感到不開心,多數人這時常出現的反應不外乎:忍耐、不在乎、抱怨、離職等。
如今,忍耐漸漸不是面對不喜歡的工作的反應之一;取而代之的是,離職變成常態。我能認同應該要找尋喜歡和會讓自己感到開心的工作,但很重要的是書中所說的:由你選擇離職,而不是讓離職選擇你。
辭職必須是你自己所做的選擇,能帶來正面的好處。太多人表現得像是遭逢辭職的噩運,好像辭職是逼不得已(「那是最後一根稻草」),不是他們自願承受的後果(「我別無選擇」),人生充滿不公不義(「不公平」),或者根本是命中注定(「人生就是會碰到這種狗屁事」)。以上聽起來彷彿是你讓辭職選擇你。
工作就像和另一半相處一樣,通常不會完美匹配自己,因此一定會遇到問題,我們必須主動嘗試去解決,否則永遠都只是在等待剛剛好符合自己期待的狀況出現,這機率之低,相信是顯而易見的。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就是在告訴你如何主動去改善工作的不愉快。
書本介紹
這本書是【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兩位作者的續作,從相對廣泛的生涯角度聚焦到工作的角度,延續了相同的撰寫風格,閱讀起來很輕鬆,也能有很多收穫。
兩位作者,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和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都在史丹佛大學任教設計相關領域,協助學生和企業員工用創意的方式去解決生活或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因此書中大量提到「重擬」這個概念,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問題,去重新詮釋和看待你所面對的情境。有時候困住我們的,其實是自己。
Image by Fathromi Ramdlon from Pixabay
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你的困境大多來自你的心境
有句話這麼說:「問對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但當我們面對是否轉換工作的抉擇時,常常陷入作者所說的兩種問題:船錨問題與重力問題。這兩種問題會把我們困在不可行的方案上,因此把它們識別出來就非常重要。
船錨問題
就像實體的錨,把我們綁在一個地方。通常想用自己希望的解決方式來定義問題,把解決辦法放進問題裡,缺乏商量餘地。而且常常與恐懼有關,相較於嘗試可能失敗的新事物,緊抓著不可能解決的熟悉問題,有時反而更令人安心。
像是書中的例子,一位名叫奈薩尼的人,想要每周末都能夠駕船出遊,而他認為問題是:「我的錢不夠,買不起船。」事實上,奈薩尼的目的是駕船出遊,而不是擁有自己的船,因此問題可以重擬為:「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每周駕船出遊。」
重力問題
基本上是你根本無從解決的問題。就像在地球上,我們難以擺脫重力對我們的影響。重力問題的出現通常會像是某種處境、某種情形、某種現實,而我們把它們指認為問題。
面對重力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接受某些無可改變的事實。像是甚至迷因都會出現的新鮮人第一次求職的梗,不斷在工作的經驗要求和透過工作獲取經驗的循環打轉。
如果身為第一次求職的新鮮人,面對這種問題,要先接受,沒經驗是事實,而真正的問題是在:「如何讓企業認為自己有潛力?」當然一定有企業的經驗要求是「硬條件」,沒有商量的餘地,但也有企業願意在經驗與潛力之間取捨。
從事人資工作以及協助職涯諮詢過程,關於職涯的問題,我認為多數人容易把自己困在一個狹隘框架內的重要因素是,想要一步到位。
好比轉換跑道,許多人會期望直接找到相關工作,讓自己最快速學習技術和經驗,導致只剩下「現在要找到該工作」的選擇。其實還有兩種常見方式來應對,也是書中所提到的兩位會計師的故事。
兩位會計師的轉職故事
轉職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我們也可能面臨的是想要轉換跑道的情況,作者提到兩位過去協助過的對象的故事,分別是卡珊卓和奧利佛。他們有類似的背景,都是從事會計師幾年後決定轉換到行銷領域。
卡珊卓
在原本的公司中,徵得原單位主管同意後,行銷單位主管給予小任務,讓卡珊卓嘗試了解是否喜歡和適合行銷工作。卡珊卓在行銷工作表現亮眼,很快就轉到行銷單位成為正式的一份子。過了大約一年後,卡珊卓發現,雖然行銷很有趣,但自己更喜歡穩定且規律的工作,並決定轉回財務單位。
奧利佛
因為認為行銷是相當具有創意的工作,想要轉往該領域,但原公司的行銷主管告訴他,由於他沒有相關背景,所以不會考慮聘用他。奧利佛於是決定去進修行銷的學位,並在學習過程將課堂成果展現給行銷主管看之後,獲得邀請加入針對特定受眾的專案行銷小組。
卡珊卓與奧利佛的故事,是現實中常見的轉職歷程,他們兩位在決定轉職前都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打開好奇心」,與公司的行銷單位同仁,了解行銷相關領域的事物。而卡珊卓幸運地獲得了行銷主管的協助,奧利佛則是重頭來過。
對奧利佛來說,「沒有行銷經驗的人找不到行銷工作」,就是一種重力問題,但他透過了解行銷工作所需技能,展開了他對此能做的事情。這裡面包含著書中所提到的最佳可做選項(Best Doable Option, BDO),而非等著行銷機會突然找上門。
Image by Motivators world from Pixabay
注意工作的底線,並主動選擇離開
雖然書中的主軸是,我們應該先努力改善現有工作,但也的確會碰到不值得改善的情況。如果遇到不尊重人、職場性騷擾、霸凌的情況,務必以最快速度離開糟糕的環境,否則只會侵蝕自己的身心狀況,並且讓你拿不出好的工作表現。
如同開頭所提到的,「由你選擇離職,而不是讓離職選擇你。」
無論是因為糟糕的職場環境、想嘗試新的領域、發現自己的天命等,當你主動決定離開時,書中有幾個建議。
- 先找好新的工作,再離職。這是因為相較於無業的人選,在職人選的吸引力大過無業者。並且維持財務的穩定,遇到突發狀況才不會馬上陷入困境。
- 做好交接。我認為這除了是對自己負責之外,也是表現給潛在人脈看,因為通常接替你位置的人都是在同樣的職場圈裡,或許他在一段時間後會在該領域成為相當有影響力的人。
- 維護人脈。去跟公司裡你想認識的人打聲招呼,我自己的經驗是,這些人真的會在未來職場的某個時刻為你伸出援手,幫助你解決問題。
你比你所想的更有能力,關鍵在思考的角度
每個人工作的狀況,相信會比書中所提的各種案例都來的複雜,我認為閱讀這本書最大的目的不是在於幫自己找到一個完美的職涯發展路徑,而是在於建立職涯遭遇不愉快時的正向心態,並且有方法幫助自己脫離看似無解的情境。
讓我想起在【逆思維】的結論提到的:
「我們需要謙遜才能重新思考我們過去的承諾,需要懷疑去質疑我們目前的決定,需要好奇心去重新想像我們未來的計劃。而在這麼做的同時,我們的發現可以讓我們掙脫熟悉環境以及先前自我的束縛。重新思考能解放我們,去做比更新我們的知識和看法更多的事,那是一種工具,能帶來充實的生活。」
相信很多人也聽過一則故事,是一頭小象從小就被栓在一根木樁上,由於小時候一直掙脫不了,直到長大了,明明有能力掙脫卻因為認為自己掙脫不了,而一直被栓在那。
我們無法期待事情有天會突然變好,因此我們必須練習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才能幫助自己重新設計適合自己的工作或邁開下一階段的步伐。
本書終章最後一句話。
人生太過寶貴,一定要用心生活。
1 則自動引用通知